宁真逸挠了挠头,让玉骨监督五人组写字,自己去找李老汉。
早先宁天良的私塾关了以后,在村里留的课桌和席子都放哪里去了,还得问问李老汉呢。
给人开蒙这是好事,李老汉自然没有不应的,组织村民帮忙搬桌子去了。
宁真逸回家安排了一番,最后决定把授课的位置安排在正屋前。
早先宁真逸找人改造家中房子的时候,曾经犹豫过正屋和东西厢房中间这一大块空地到底是只加盖回廊,还是干脆整个围起来加盖成另外一间屋子。只盖回廊的好处是正中间会有天光照下来,不会显得昏暗。整个围起来的好处是夏天可以遮阴,冬天只要把外侧用木板挡住,内部就都很暖和。
宁真逸把自己犹豫的事情跟工匠们一说,谁知工匠们告诉他——可以在回廊正中间的顶上安装琉璃屋顶。
琉璃!琉璃不就是玻璃吗!换个名字而已!
宁真逸跟工匠们细问,才知道制造玻璃的技法早在雍太祖登基后不久就出现了,到现在,玻璃工艺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浮法玻璃早就有了!
宁真逸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作为穿越者,又居住在乡下,没见识过大昭的科技水平,惯性认为古代科技落后。可光是自己已经确认的穿越者皇帝就有两个了,早该有很多好东西传播开了。
然后宁真逸就跑去镇上的工坊按照尺寸定做了个玻璃屋顶,虽然挺贵,但是值。夏天玻璃屋顶不隔热,也不是问题,只要盖连廊的时候,在玻璃屋顶下方弄一个可以放木板的架子就行。天一热,就把木板放上去,等天冷了再取下来,当回廊的挡板用。
柳怀州的秋天不冷不热,在玻璃屋顶下方设置课堂再合适不过了。那个玻璃顶和放木板的架子之间缝隙不小,即使是夏天用木板遮了光,光线依然会从缝隙里透进来。
宁真逸指挥帮忙搬桌子的村民把桌子一一摆好,又把“黑板”架在正屋前光线照得到的地方,还给五人组在最前方安排了座位,五人组看起来适应良好。
这一天太阳不大,秋天的下午光线特别温柔,透过玻璃屋顶折射下来的光让整个回廊都显得特别亮。
村民们带着娃儿到达的时候,看见李家几个小子坐在那里念书,连说话的音量都不由自主地低了些。
宁真逸一一看过这些孩子,收了年纪略大些,明显想念书的。那些年龄小的,或者看站姿就是坐不住的孩子就让家长带回去,等孩子大一些再送来。
但是谁都觉得自己孩子是好的,你说他坐不住?谁认?
宁真逸干脆把这帮孩子都拉上来上了个公开课,家长就坐在回廊后面听。
座位让小孩自己选,趁机看看孩子们都是什么性格。
于是一堂课上得异常艰难,总是有小孩子时不时蹦来蹦去,或者在底下说话,影响或打断宁真逸讲课。一堂课下来,宁真逸只教了“天地玄黄四个字。”
结束的时候,宁真逸把课上那几个屁股老是扭来扭去的,还有老是发出声音的小孩拒收了,让家长等孩子再大一些再让孩子认字好了。这一回即使那几个孩子的家里人有意见,也不需要宁真逸说话了,其他村民先怼了过去。
毕竟,把孩子送过来是想让孩子认字,他们怎么会乐意有人在课堂上妨碍别人听讲呢?
被拒的孩子被他们家里人带着走了,留下来的孩子则被宁真逸一一登记下来:姓名、年龄等,登记完又按身高还有方才上课时专注的程度安排了座位,告知大家明天孩子们来,就按现在这个座位坐了。
村民带着孩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宁真逸又回头检查五人组的功课。
上公开课时,五人组在旁边练字呢,一堂课下来,怎么也该写了几个字了。
宁真逸看了一圈,沉默了。
每个人的字都写得跟狗啃似的。
虽然他们都是刚开始学写字,但宁真逸是真没想到他们连天字都能写歪。
宁真逸不能骂他们,五人组不是表弟就是舅舅,没一个是晚辈,骂不出口,但是对着这样的字,宁真逸也是在没法昧着良心夸他们。好在五人组自己心里有数,知道自己写的什么鬼东西。
宁真逸缓了两口气,幸好只是在沙盘上比划,若让他们在纸上涂这些“符”,宁真逸怕是当场就能心梗。
五人组讪讪地收拾了自己的东西,下课回家去了。
已是黄昏时分,宁真逸被村里熊孩子折磨了一下午,头昏脑胀的,需要好吃的安慰自己的心灵,于是找吴氏点了几个菜。
被宁真逸指导了一阵子,吴氏再也不是刚来之时的厨艺水平了,她如今做菜超级好吃!以前做菜口味平平也不能怪她。她在娘家的时候从来也不受重视,去了夫家又是个做牛做马的。这么多年了,吴氏做菜的时候连盐都不舍得放,这种做法,宁真逸哪里吃得惯?
现代人炒菜,第一时间下锅的就是油了。炒青菜不放油已经是惨剧,连盐都不放,那吃起来干巴巴的,跟吃草有什么区别?
幸好吴氏只是不舍得放调料,等宁真逸示范了几次之后,习惯已经改过来了,而且宁真逸没事就弄个食谱出来让吴氏各种做点心,如今四舍五入一下,也算是大昭小当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