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了纾解地方民困,不惜向不法官员宣战。在兵部帮助下,朝廷颁布《给驿条例》,明确规定官员非奉公差不得随意借用勘合,不得借出差之机走亲访友,出差时不得超用车马和随行人员,不得利用职权索礼受贿,官员奔丧、调动、复任时亦不得使用驿站等,从制度上保证驿站有效运行。
张居正以法为治,抓典型事例,打击不法高官,几位省部级官员先后因违反《给驿条例》违法用驿受到相应处分,立即在官场引起极大震动。
从此,公卿王侯遵命守法,再也不敢肆意驰驿。各地驿站存银不断增加,百姓从中受惠极大。
巧驽骁将
&ldo;隆庆和议&rdo;后,困扰大明君臣多年的巨额军费开支得到大幅度削减,帝国财政压力也随之减小,西北的俺答与明廷礼尚往来。
正当帝国朝野上下沉醉于太平盛世时,辽东总兵李成梁发出急报:土蛮大军二十万前锋已过大凌河,来势汹汹,直指辽东。为了防御敌人,请兵部速拨粮、拨钱。
兵部众人为之大乱,赶快上报皇上,甚至有言官主张防守京城,浚濠堑,掘战坑,恨不得立刻戒严。小皇帝看着大臣惶恐的奏疏,想着来势汹汹的敌人,又怎能保持冷静呢?无助的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总是首辅张先生。
朝会上,张首辅听完这个汇报后显得格外镇定,他眉头一皱,疑生心头:&ldo;这时节并不是北方部落进犯的好时机,不必担忧。&rdo;
五月正值酷暑季节,雨季马上就要来临,骑兵此时来犯是最麻烦的。土蛮虽蛮,但也不傻,未到火烧眉毛之时,怎会选择这等时节举国来犯呢?
为查清此事,张相爷一方面让戚继光由西向东策应李成梁,另一方面急令当地军政、行政部门联合勘察地形,写成八百里加急公文,呈送第一手前线情报给他。
数日后,两条线的情报都送来了,蓟辽总兵戚继光明确奏报:诸部解散无警!
真相大白,原来是一场虚惊。
张居正自是大为恼怒,李成梁为图封赏,虚报战功以抬高身价,编出这样的天大笑话,真要治他欺君之罪,也在情理之中。
更可气的是,兵部和督抚官员也都是一时名臣,他们接到报告既不核实,又不妥谋对策,就飞奏朝廷,以致人心惶惶。他们哪个不是十年寒窗、铁砚磨穿才夺得功名,又在军事部门常年工作,&ldo;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rdo;的道理总知道的,因为莫须有的敌情频繁调度边关将士,自然会折损士兵士气,对国防安全构成隐患。
张居正觉得,有必要给予惩戒,让他们及时警醒。他随即严旨申斥不法官员谎报军情的歪风邪行:
臣等使人于宣府密探西虏动静,未尝东行。辽东所报皆属夷诳赏之言,绝无影响。臣等因此反切忧虑:夫兵家之要,必知彼己,审虚实,而后可以待敌取胜。今无端听一讹言,仓皇失措,则是彼己虚实茫然不知,其与&ldo;风声鹤唳,草木皆兵&rdo;者何异。
敌情狡诈,万一彼常以虚声恐我,使我惊惶疲于奔命,久之懈弛不备,然后卒然而至,措手不及。是在彼反得先声后实,多方以误之之策。而在我顾犯不知彼己,百战百败之道。他日边臣失事,必由于此。故臣等不以寇之不来为喜,而深以边臣不知敌情为虑也。
兵部以居中调度为职,犹贵审察机宜,沈谋果断,乃能折冲樽俎,坐而制胜。乞传谕兵部,诘以寇情虚实之由,使之知警。并请赈各边饥卒。
&ldo;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rdo;,前线将领的道德素养可以不甚强求,但现实中谁也不愿常与&ldo;座山雕&rdo;式将领打交道。张相爷深知此理,一方面善用李大将军的勇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一方面也清醒认识到此公诸多违法乱纪之行,应时刻提醒敲打他收敛。
首辅恩威并用下,李成梁晓得只有遵纪守法、奋勇杀敌才是升官封爵的不二途径。在他治下,辽东无战事,&ldo;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rdo;,他终因战功卓越,被特封为宁远伯。
为答谢首辅知遇之恩,李大帅特意送来价值不菲的礼金。
张居正义正词严地告诉使者:&ldo;你们大帅是因为浴血奋战才获得功勋封爵的赏赐,我如果收下这礼金,岂不是有辱高皇帝(即朱元璋)的在天之灵?&rdo;
李家使者只得悻悻而去。
在一系列的举措下,奄奄一息的帝国在张居正手上有了新的生机:一时主圣时清,纪纲振肃,风俗淳朴,漠北骄虏,俯首称臣,万历初期成为明代最为繁荣富庶的太平盛世。同时代来中国考察的西方大儒,都钦慕帝国民生安定、社会繁荣,赞誉帝国为世界最富强、最文明的先进大国。
张居正不但励精图治,更可贵是能够正己肃下,他的个人声望如日中天,天下人把张相君誉为当代伊尹、周公(伊尹和周公是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名臣,辅佐其主治国安民,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偶像),期待相君把庞大的帝国推向全盛。
第九章 台谏弹劾风暴
改革不是一个好差
自古以来的改革者都少不了跌宕起伏的命运,甚至有人说改革难于革命,革命无非是认准一个共同敌人,自下而上地推翻旧政权;而改革却是自上而下地把权力资源重新分配,并让每个人安于其位。帕累托最优状态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望,历史上不少所谓的&ldo;改革&rdo;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失败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