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又顺利进行了。武帝非常高兴,又提升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第26章中华成语故事(6)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iddot;司马相如列传》。&ldo;义不反顾&rdo;这个成语就是由这里引出来的。&ldo;义&rdo;:道义;&ldo;反顾&rdo;:向右看。&ldo;义无反顾&rdo;也写作&ldo;义不反顾&rdo;。后来人们多用它形容为正当之事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为什么刀剑解决不了的问题笔墨却能解决?你希望成为司马相如一样的人吗?要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呢?
134一丘之貉杨恽如何议论君王
西汉汉宣帝时期,朝廷上有个当中郎将的官,名叫杨恽。他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父亲也是朝廷的大官,当过大司农、御史大夫,还代理过丞相。杨恽由于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而被封为平通侯。
杨恽因为受到皇帝的器重,自以为了不起,把朝廷上的大臣们都不放在眼里,还常议论、讥刺汉宣帝,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不久,太仆戴长乐被人告发,被捕下狱。戴长乐怀疑是杨恽密告他的,因此在狱中写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状,说杨恽诽谤朝廷,诅咒圣上。他在信中写道:
&ldo;有一回杨恽听说匈奴王单于被人杀了,他发议论说,昏庸的君主不采纳大臣们的善计,自然要得到如此下场。秦二世胡亥宠信奸臣,杀害忠良,所以灭亡。若是他任用贤臣,也许秦朝会持续到现在呢!总而言之,古与今都是一个山丘上的貉。这是杨恽引亡国之事以诽谤当世,违背人臣之礼。&rdo;
听说杨恽有这样的行为,汉宣帝非常气愤,但念他过去有功,没有杀他,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为民。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iddot;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成语&ldo;一丘之貉&rdo;,原意是一个山上的貉。貉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彼此都是坏家伙;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时别人会怎么评价呢?千万别让人用&ldo;一丘之貉&rdo;来形容我们。
135百闻不如一见赵充国如何作战
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掠地,烧杀抢劫。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他在边界和羌人曾经打过几十年的交道。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ldo;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去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rdo;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带领一支兵马渡过黄河,遇上羌人小股军队,一阵厮杀,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ldo;我军长途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军伏击,就要吃大亏!&rdo;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地形,了解到敌军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这才制订出屯兵把守、整顿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然后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iddot;赵充国传》,成语&ldo;百闻不如一见&rdo;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说明多闻不如亲见可靠。&ldo;闻&rdo;是听的意思。这个成语也写作&ldo;耳闻不如目见&rdo;或&ldo;耳闻不如目睹&rdo;。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终究不可靠。
136不屈不挠王凤为何诬陷王商
西汉时期的一年秋天,国都长安城忽然一阵骚乱,传说大水要冲进城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调查研究,就信以为真,劝皇上快躲进船里去。大臣们多数附和王凤的意见,唯有宰相乐昌侯王商,是个诚实耿直、庄重正派的人。他认为不可能有大水突然进城,如果皇上带头逃跑,百姓一定会更加惊慌。他坚决反对王凤的意见。
后来派人查明,长安根本没发什么大水。皇帝称赞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对王凤的惊慌失措,表示不满。王凤自恨失言,同时又对王商怀恨在心。
又有一次,王凤的亲戚杨肜在做太守时,玩忽职守,犯下罪行。王商要惩办他,王凤跑来说情,王商没听,坚决罢了杨肜的官。因此,王凤更加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采用阴险手段诬陷王商,汉武帝最后听信谗言,罢免了王商的官职。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iddot;叙传下》,书中的原话是:&ldo;乐昌笃实,不挠不诎。&rdo;&ldo;不屈不挠&rdo;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ldo;桡&rdo;,通&ldo;挠&rdo;;&ldo;诎&rdo;也当&ldo;屈服&rdo;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小朋友,你是愿意成为王凤那样的人还是成为王商那样的人?为什么?
137夜郎自大夜郎国究竟有多大
在汉代的时候,我国西南方有些小国,其中一个是&ldo;滇国&rdo;,一个是&ldo;夜郎国&rdo;。有一次汉朝朝廷派了一个使臣到那里去。使臣先到达滇国,滇国的国王问他:&ldo;汉朝有多大的地盘呀,它与我相比谁大一些啊?&rdo;使臣听了他的话,心中感到奇怪:这样一个还不如大州郡大的小国,怎么还与汉朝相比呢?
接着使臣又来到夜郎国。夜郎国的国王自以为可以和汉朝相比,便问使臣:&ldo;汉朝与我的国家相比,哪一个国家大呀?&rdo;其实,他的国家同滇国一样,也是只有州郡那么大的一个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