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被永乐皇帝这么一问,差点答不上来,总不能说是读过几百年后的兵书,又穿越回来告诉你的。
“我有两个金兰兄弟,一个是金山卫百户,一个是旗官。另外,我与金山卫的侯端将军也相熟。平时,倒常与他们讨论天下大势。”
永乐皇帝一听,非常对他的胃口。
他这个靠兵事军功获得皇考认可,又靠着武力夺位的皇帝,最讨厌只会死读书、动嘴皮子的读书人。没想到这次微服私访,倒碰上一个文武兼备的秀才。
他看着高希,越看越像自家老二,也就是汉王朱高煦:书读得不错,孔武有力,体型魁梧,外表英俊。
“圣上去年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鞑靼,靼子大败,去冬凯旋。但听说朝中非议颇多,说开国至今战事过多,虚耗国力。”
永乐皇帝这话,确实是他的苦恼。不北征,蒙古人就不时骚扰边境,掠夺财货人口。北征,又必然意味着拼后勤保障。
所谓后勤保障,就是国力。说白了,是全国老百姓交的赋税在支撑皇帝亲征。
这当然会招致文臣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他是户部尚书,也就是财政部部长,专门掌管财务收支。
大明建国才四十余年,人民尚需休养生息,可这些年修长城、编大典、下西洋、平安南,各地还有大小天灾,哪一样不要花钱。
动不动派出几十万大军去打仗,那要花多少钱?
乐永皇帝当然也知道文臣们的顾虑,但不将蒙古鞑子收拾服帖了,北边就永无宁日,何谈大明的昌盛?
“当今圣上乃一代明主,并不比太祖差。蒙古鞑子要么滚得远远地,要么打到他们惧我大明,否则大明又怎能一心一意富国强兵。。。。。。”
这话如果出自朝中某位大臣之口,永乐皇帝肯定高兴不起来,说这种话的大臣还可能被他视为有谄媚溜须之嫌。但这话出自一个无名小辈,对方也不知道他就是当今圣上,这话当然再真实不过。
普通百姓对皇帝的发自内心的认可,那可要比大臣们的奉承动听多了。
“。。。不过,御驾亲征我看没必要。”
“嗯?”
永乐皇帝疑问式地“嗯”了一声,他不明白何以一面赞同北征,一面又不赞同御驾亲征。他疑惑地看着高希。
“这道理不是明白着吗?如果圣上现在站在我面前,我一定问一个问题,如果北边的蒙古、东南的倭寇、南方的安南,还有西南土司叛乱,乌斯藏(今西藏)离心离德,这些事同时发生,哪怕只有其中两三处发兵对抗我大明,那么圣上他是否还要御驾亲征,又怎么御驾亲征?”
“呃。。。这。。。”永乐皇帝大感吃惊,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高希这么一问,他才觉得问题严重,即便不是几处同时发难(那样的概率毕竟太小),只要有两处同时起兵造反,那么就不可能每一个地方都御驾亲征。
“当今圣上是一代英主,指挥作战更是所向披靡,但御驾亲征做得再好,圣上顶多也只是一个好将军,却难说是一个身居庙堂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圣上是一国之君,需要治理好的是整个大明,而不是一两场战争。”
永乐皇帝听了,心中有豁然开朗之意,脸上却丝毫没有动容。
他挥动手臂,在高希画出来的大明地图上方划了一个空圈,问道:“那你说,不御驾亲征,又当如何?”
“派能干的大将出征即可。”
“可是朕。。。正常调兵遣将还是不能战胜对手呢?比如去年那个丘福,就被打得全军覆没。”永乐皇帝又差点说漏嘴。
“那正是说明圣上平日疏于培养得力、能堪大用的武将,军中缺少人才,最后只能圣上自己亲征了。虽然军事上圣上胜利了,但在治军、治国上却是失败的。若不改革弊端,能战的武将会越来越少,圣上需要亲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龙归大海,那么当今圣上是否还期望之后的每一代君主,都能御驾亲征且战之则胜呢?”
“呼~”,永乐皇帝暗暗叹了一口气。如此大胆犯上的话,他平时从来没听过,当然也没人敢这么对他说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