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精神一担装
第十章的开始,从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道来讲,有三个要点。第一,&ldo;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rdo;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二,&ldo;专气致柔,能婴儿乎?&rdo;是第二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三,&ldo;涤除玄览,能无疵乎?&rdo;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点。
从第一要点来讲,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ldo;营魄&rdo;?&ldo;营&rdo;和&ldo;卫&rdo;,在我们上古传统的医学,例如历来所标榜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等传述中,它便是人体生命的两大关键。&ldo;营&rdo;,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和养分等作用。&ldo;卫&rdo;,是指人体生命中的本能活动,属于元气的功能。&ldo;营&rdo;中有&ldo;卫&rdo;,&ldo;卫&rdo;中有&ldo;营&rdo;,这两者必须调和均衡,一有偏差,就成为病象。
至于&ldo;魄&rdo;字和&ldo;魂&rdo;字的连合互用,也屡见于我们上古传统的神仙方伎诸书。普通合称,叫它&ldo;魂魄&rdo;。这两个字,都是从田从鬼的象形会意字。&ldo;魂&rdo;字左旁的&ldo;云&rdo;字,就是象征云气的简写。一个人的精神清明,如云气蒸蒸上升,便是&ldo;魂&rdo;的象征。在白天的活动,它就是精神,在睡梦中的变相活动,它便是灵魂。&ldo;魄&rdo;字,边旁是白,一半形声,一半会意。在肉体生命中的活动力,便是它的作用。所以俗说一个人的&ldo;气魄&rdo;、&ldo;魄力&rdo;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以神仙丹道家学说来讲,认为生而魄在肉体生命活力中普遍存在。不经修炼,不得和魂凝聚为一,死后魄就归沉于地。因此,魂是鬼影,魄是鬼形。到了宋代的理学家们,一变为张横渠的理论,便构成&ldo;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rdo;的说法。二气,是指抽象的阴阳二气。其实,都从道家的魂魄之说脱胎转变而来。
在《老子》的本章文言中,没有&ldo;营卫&rdo;的出现,却只有&ldo;营魄&rdo;的标示。因为&ldo;营卫&rdo;是人体医学的范畴,&ldo;营魄&rdo;便是神仙方伎的滥觞。或者如此,也许不然!
《老子》的原文在&ldo;营魄抱一&rdo;之上,首先加了一个&ldo;载&rdo;字,用字非常巧妙。人身如一部车乘,当然也如一具机器,其中装载了&ldo;营&rdo;和&ldo;魄&rdo;两样重要东西。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这两样东西,而且它们是各自为政,但又随时合作。
思想的纷烦,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she消散之中,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如此这般,动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ldo;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rdo;
由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经验,传到春秋、战国以后的方士者流(方伎之士),再一演变为神仙丹道的修炼方法,便摆脱老子所说的&ldo;营魄&rdo;古语,干干脆脆,用&ldo;神&rdo;&ldo;气&rdo;两种名词,取而代之。而且明白指出长生不老的方术,只需将生命中的&ldo;神&rdo;&ldo;气&rdo;两样东西,凝结为一,便可成功。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泉源。但最难的,便是这两种东西始终不听你的指挥,因此也永远不能合抱而为一体。所以后世的丹道家,便有种种方法,如何来炼气,如何来养神。甚至把神譬喻是动物中的龙,是矿物中的汞。把气譬喻为虎、为铅。种种形容,种种妙譬,仍然不出老子的&ldo;载营魄为一&rdo;而已。这便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
养气与修心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ldo;专气致柔,能婴儿乎!&rdo;也就差不多可使&ldo;营魄抱一&rdo;了。因为老子这句名言,却使后世人为了想达到&ldo;专气致柔&rdo;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尤其到了近代,自有武当派张三丰的太极拳流行普及以来,到处都可看到、听到&ldo;专气致柔&rdo;的论调。但很可惜的,谁又真能修气而达到专一的地步呢?心气既然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气不能柔,哪里还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但是要从炼气而求得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为东方人文的专长。无论是中国道家的炼气功夫,或印度的瑜伽术等的炼气,都是靠一双鼻孔、一个嘴巴,加上动作来作呼吸。据我所知的统计,至少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炼气法,当然也包括了道家和佛家的。
佛家自隋唐以来,由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门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气调息作为止观的入手法门,如《小止观》六妙门的数息、随息等基本方法。后来演变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炼气功程序,再传到了日本,便成为合气道、武士道等的功夫。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专门注重修气的成就,然后进到修脉、修光明而到达三昧真火的境界。总而言之,在人文的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的,无非要作到&ldo;心息相依&rdo;、&ldo;心气合一&rdo;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ldo;专气致柔,如婴儿乎&rdo;的原则。
其实,能从客观的立场研究养气或炼气之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之间,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者流、方士等辈,讲究其术,即如祖述儒家的孟子,也大受其道的影响。而且从古至今,一般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确能修到纯粹精湛的,很少能超过孟子的程度。以下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作确切恰当的报道: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尽心篇》)
孟子首先指出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ldo;充实之谓美&rdo;直到&ldo;圣而不可知之谓神&rdo;,才算是&ldo;我善养吾浩然之气&rdo;(《公孙丑篇》)的成功果位。至于&ldo;其生色也,猝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rdo;(《尽心篇》)那是属于&ldo;有诸己之谓信&rdo;与&ldo;充实之谓美&rdo;之间所呈现的外形现象而已。
假如将孟子这些养气修心的成就之说,拿来与老子的&ldo;专气致柔,能婴儿乎&rdo;作一对比研究,是否完全一致?可以说,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已有不同。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但是,老子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的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进度,看来愈到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ldo;充实而有光辉&rdo;之后,却是困难反易了。这便是《老子》本章所说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所在。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ld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rdo;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ldo;玄览&rdo;,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ldo;涤除玄览,能无疵乎!&rdo;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ldo;曲成万物而不遗&rdo;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为政治国的哲学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到达涤除玄览而无疵的内养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ldo;同功而异位&rdo;的用世之道,又有三个要点必须作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统。首先提出&ldo;爱民治国,能无知乎&rdo;第一个问题。骤然看来,非常矛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识的人所能作得到的。即如上古儒道并不分家的历史文化所记载的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老子突然来上一句,&ldo;爱民治国,能无知乎?&rdo;岂不是有意刁难,故弄玄虚吗?
其实,这句话的内涵,在《老子》本书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经自作答案,不须我们另加发挥。
如说:&ldo;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rdo;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再明显地说,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ldo;知不知&rdo;,也正是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ldo;为无为&rdo;,是同一道理。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能善于运用众智而成功其大智。例如我们历史上最被人所喜爱第一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只从表面看来,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当他统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很坦白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