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黄金时代之大宋王朝 > 第116章(第1页)

第116章(第1页)

苏东坡把王安石的一番教诲一直牢牢记在心间。后来还经常把这件事讲给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教育他们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第十八章

乌台诗案皇帝差点要砍苏轼的脑袋,这是为何呢?

生不逢时的才子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学问十分了得,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ldo;三苏&rdo;。苏轼曾在21岁那年,与弟弟苏辙一起参加殿试,并且都中了进士。当朝皇帝宋仁宗赞叹说朝中得了两个奇才。主考官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也预见说:&ldo;30年后,苏轼的文章将会超过我。&rdo;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留下四千多首诗,感情充沛、清新流畅、热烈豪放。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就连当时的许多文人学士都很佩服、景仰他,都以能够同他结交为荣,以能够得到他的指教为幸。

可是,苏轼却是个时运不济的才子。他生前多次受到同僚的排斥打击,还被皇帝几次贬官。

有一次,甚至被抓了起来,押到首都汴京冶他的罪。晚年的苏轼遭到了皇帝的放逐,被皇帝贬官到遥远的两广地区当小吏,直到死前半年才被赦回。还有一次,与他有隔阂的官员为了打击他,竟然告发他的诗中影射了某种特别的意思,皇帝差点为此砍了他的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ldo;乌台诗案&rdo;。

遭到别人的诬陷北宋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坚决反对,总是阻挠新政实施。所以,当时在朝野内外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是势不两立的。可是,苏轼一向是个不会见风使舵的人,他总是实话实说,所以遭到了新旧两党的厌恶。起先苏轼反对变法,受到了新党的排斥,后来,旧党上台,苏轼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又不同意全盘否定新法,遭到了旧党的戒备。再以后,新党又把旧党打了下去,为了争权夺利,又把苏轼归于旧党。

元丰三年,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当时依照惯例,调职官员要写一份&ldo;谢恩表&rdo;,然后刊行在&ldo;邸报&rdo;(当时北宋官方的报纸)上。他在表上写的一些话又让新旧两党产生了愤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意思是这样的:&ldo;皇上您知道我愚昧,难以追随那些新进的权贵,又不能适应形势;可是您看在我已经年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rdo;在他的这份&ldo;谢恩表&rdo;中的&ldo;新进&rdo;、&ldo;生事&rdo;这两个词让人听出了弦外之音。谁是&ldo;新进&rdo;?谁又爱&ldo;生事&rdo;?人们对新党一阵嘲笑,当然还有那些自愿&ldo;对号入座&rdo;的人对苏轼就极为不满了。

当时,一位姓舒的御史大夫趁机向皇上奏了一本,说:&ldo;苏轼的谢恩表讥讽时事,包藏祸心,怨恨皇上,讥谤皇上,渎职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现在人们已经在争相传诵,他这一举实在是搞得朝野轰动,万死也不足以谢皇上。&rdo;

此外,这位舒御史还从苏轼写的诗文中摘出了六十多条词句作为证实苏轼不满朝廷的材料,他诋毁苏轼&ldo;讪上骂下&rdo;,还举出具体的例子:&ldo;陛下教群吏学运令,他却说&lso;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rso;,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lso;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rso;,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lso;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rso;……&rdo;接着,御史中丞李定也跟着上表,还列举了四点苏轼该杀的理由。一时间,苏轼因为一份&ldo;谢恩表&rdo;竟然惹祸上身。皇帝将这件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

不久,苏轼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苏轼获罪的这件案子之所以被称为&ldo;乌台诗案&rdo;,是因为苏轼因诗获罪是由御史台一手操办的,而御史台常植柏树,柏树上又常常栖着乌鸦,人们常称御史台为&ldo;乌台&rdo;。

起初,苏轼并不承认自己有怨谤之心,只是说其中的一些诗句的确反映了民间疾苦。可是后来,在御史台官员吩咐手下,手下对苏轼进行了轮番的审讯和折磨,苏轼一个儒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疼痛。所以就承认自己有罪,还写了&ldo;供词&rdo;。一首描写普通农村人家生活的诗&ldo;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rdo;苏轼自己说是讥讽了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供词是:&ldo;此诗意言百姓请香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rdo;可是这番话是多么牵强附会!苏轼还说,在《山村绝句》&ldo;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rdo;中是讥讽了新法实施中的&ldo;盐法&rdo;太急,使得山中之人饥贫无食,经数月。其实这首诗与盐法哪里有半点瓜葛,苏轼当时已经完全绝望了,就等着御史台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待皇帝批准后杀头了。可是,苏轼竟躲过这场大难,神宗皇帝下令只是对苏轼贬官了事。在这场来势汹汹的&ldo;乌台诗案&rdo;里,苏轼究竟是怎样解脱出来的呢?

众人纷纷相救据说,当时太皇太后曹氏的一条遗嘱,救了他一命。据说,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说:&ldo;当年仁宗皇帝策试制举人回来,见到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lso;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rso;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论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rdo;于是,神宗决心放了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