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说久很久,说长也不长,如今按照约定时间已经过半。皇上不知怎的清新寡欲了起来,已经许久不召后宫嫔妃侍寝,平日里顶多去嫔妃宫中小坐,就连承乾宫皇上最近也不怎么来了。对于皇上的去处,云锦玉并不关心,左不过是前朝出了什么事儿无暇顾及后宫。
说来最近太皇太后的身子已经愈发的不好,距离历史上太皇太后去世已经不到半年,这位历经了三朝,为大清江山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的太皇太后生命最终还是来到了迟暮。即使云锦玉不断的给太皇太后输送灵泉,可人的生命似乎真的是有定数的,再有神效的灵丹妙药到了这里也起不上半点作用,顶多是太皇太后清醒的时间长了些,不至于整日在床上浑浑噩噩……
在垂暮之际,能多活一天,即便是上天的恩赐,太皇太后愈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清醒,每每清醒的时刻不是在和太后说体己话,就是在和皇帝交代临终的遗言,和她对皇上及前朝的担忧。每每这时太后娘娘总是以泪洗面,再硬汉的皇上面对这个陪伴他大半生的皇玛法也忍不住心涩。
二十六年十二月,正值寒冬之际,太皇太后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生机的流逝,急忙让苏麻喇去传叫了太后和皇上,不知道几人在里屋说了些什么,但当人出来的时候,太皇太后的生命还是走到了尽头。随之太监一声声的传唤,混厚的钟声响彻整个京城……
享年75岁的太皇太后,大清前期前朝后宫的女巨人就此倒塌,这个年纪亦是喜丧,更何况太皇太后走的时候没有什么痛苦,该交代的后事都已经交代了清楚,想来此生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皇太后的棺木最终是葬在了儿子身边,她的前半生没有得到丈夫的喜爱,想来死后已经不愿意去牵扯到她的丈夫和她同父异母的姐姐之中去了。虽不知太皇太后对于儿子的态度,但想来太皇太后还是喜欢这个儿子的,连死后也想在他身边。就是不知道太皇太后是想下去继续控制儿子,还是经过时间的磨砺,去弥补这个儿子。
太皇太后去世,天下人都要为其守丧,更何况是宫中的嫔妃和皇子格格,三年的孝期,不能食荤,云锦玉也算是体验了一把这古代的丧礼。若太皇太后生前待她不好,她还能毫无愧疚之意的进些荤食,但太皇太后却没什么对不起她的,更是在她进宫前期和太后一起护着她,虽然她不信这些鬼神之说,但该秉持的丧礼云锦玉也坚持了下来,只是三年过后,本就清瘦的她,更加瘦了。
太皇太后的去世对于皇上的打击慎重,整整一个人谁也不见在乾清宫待了七天七夜,不乏有人暗示云锦玉进去劝劝,但这个时刻皇上心中的苦楚不是她们这些人能够理解的。那是从幼时护着他面对前朝后宫阴谋诡计的保护神,是他心中的亲人,这个时候倒不如皇上放纵出来。
乾清宫的大门再一次打开的时候已经是七之后,云锦玉远远望着那个仅仅七天颓废尽显,毫无往日风气的皇上,没有任何举动,这个时候的皇上应该不想以这样的身姿站在人前。云锦玉确定了人没事之后,便回了承乾宫,没有像其她嫔妃一样在这个时候往皇上身边凑。
只是谁也没想到,皇上出来后找见的第一个人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两个父子俩在里面说了些什么,只是等三个月的在灵前守孝的日子一过,儿子便被他父亲安排进入了朝堂,并担任了官职,正式为他父亲办差。
云锦玉听此心下也曾不安,分别向俩父子打听,但父子就像是商量好了的一样,就是不肯给她说,她一问,便被他俩支支吾吾的搪塞过去。次数多了,云锦玉索性也就不插手了,她观察了一段时日,瞧着儿子也不是皇上拿来给太子做筏子的,儿子接手的也都是为百姓实实在在谋福利的事情,更被他父亲护的好好的,云锦玉就放下了心。虽然这个年代想就先成家再立业,历史上的皇子也都是成了亲之后被皇上安排进入朝堂,她不知道父子俩人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只是她在乎的人没有受伤,这便好。
二十八年,太皇太后三年的守孝还未过,皇贵妃的身子也撑不住了,知道历史的云锦玉自然知道五阿哥在历史上的苦楚,后世之人对这位后来的雍正皇帝大都十分赞赏,在喜欢他的同时也不免同情他个小时后的经历,他这辈子一直被夹在生母和养母之间,在以孝到大为天的古代,雍正帝的所作所为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
本来云锦玉有意让皇贵妃多活几年,起码要看到她的养子成亲生子。然正如太皇太后一般,皇贵妃亦然,不是她想留就能留得住的。但好在皇贵妃是个听劝之人,在她怀孕的那件事儿之后对于五阿哥是真的在乎到了亲生地步。也不知道皇贵妃是怎么转过来的性子?不再强制不让五阿哥和他生母接触。
这对于德妃而言就是一个阳谋,且看德妃自己的选择。但德妃当初能将自己的孩子作为筹码谋取地位,心中自然有一把利益的天平。在她没有生下儿子之前,碍于皇贵妃虽然不敢太过于亲近五阿哥,但也是从细小之处在五阿哥跟前体现她的爱子之心,然当她又有了皇子之后,对于五阿哥是连表面的面子都不愿意做了。
五阿哥的年纪也已经不小了,谁真心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心中早已经有了评判标准,是心中对于他的亲生母亲多少是有些希望在的。但在看到德妃为了她新生的儿子而忽略他,甚至对他多次横眉冷对的时候,五阿哥的心也就慢慢的死了。逢年过节听皇贵妃的话去给生母请个安,体现一下他对生母的态度,平日里再也没有往德妃跟前凑儿。这正是应了那句“堵不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