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至上午十时,山地元治率第一师团第十五联队渡过辽河。第二联队之一部直插田庄台市街。桂太郎亲率第三师团之渡边(章)联队注28从上游渡过辽河,进逼田庄台的东北角。日军从三面突入市街。宋庆&ldo;见事急,躬亲驰回督战。所乘之马亦中炮毙,易马督战,军皆思奋。无如贼已据险,抵敌不住。&rdo;新毅后军前营营官副将唐宗远、后营营官蓝翎千总何占魁&ldo;奋勇督战,中炮阵亡&rdo;。此时,马玉昆仍督军与日军第五师团鏖战。宋得胜未能冲入市街内,只将退向市街的队伍援出。马玉昆&ldo;独立难支,当令一并撤退&rdo;。注29仍有相当数量的清军来不及撤退,便退入民房防守。野津道贯鉴于牛庄巷战的教训,&ldo;下令将可疑的房屋全部烧毁,镇内到处起火,黑烟笼罩了整个市街&rdo;。此时为上午十点半钟。战斗虽已结束,但大火还在燃烧。而且&ldo;越烧越大,火舌迅速向四面卷去,烧了整整一夜。到十日早晨,这座数千户居民的繁华市镇终于变成了一片焦土&rdo;。田庄台的居民和未撤退的清军,大都葬身于火海之中。而日本的某些评论却写道;&ldo;此火扫荡了辽河对岸,清除了敌军据点,对我军可谓有利。&rdo;然而,不计其数的粮食、军器等战利品,却都被烈火所吞没,多么可惜!&rdo;注30
在这次战斗中,日军伤亡一百六十人注31,清军损伤两千余人注32,其中多数系烧死者。日军投入了三个师团的主要兵力,有十名将领,即四名中将(野津道贯、山地元治、桂太郎、奥保巩)和六名少将(大岛久直、大迫尚敏、大岛义昌、西宽二郎、黑田久孝、矢吹秀一)亲临指挥,他们采用&ldo;烧光&rdo;政策,使清军受到较大的损伤。
田庄台既陷,宋庆率军退至双台子,复退向石山站。&ldo;自田庄台沿辽河而东,自鞍山站而西,皆为倭据。辽阳、锦州声援梗阻,必出石山站绕奉天会城,崎岖始达。于是辽阳斗绝,根本动摇,海陆交乘,畿疆危遇,而议款益亟已!&rdo;注33
注释:
注1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0页。
注2《帮办军务处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57),第35卷,第3页。
注3《帮办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65),第35卷,第7页。
注4《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89),第35卷,第8页。
注5《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75),第35卷,第12页。
注6《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88),第35卷,第15页。
注7《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3054),第40卷,第28页。
注8、9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50页。
注10《日清战争实记》第25编,第13-14页。又,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5页。
注11《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80页。
注12《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3页。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25编,第13页。
注14、15《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84),第35卷,第13页。
注16《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4页。
注17《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21页。
注18《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80页。
注19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3--454页。
注20《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1: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0--451页。
注22、24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22页。
注23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5《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81页。
注26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7、29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8 渡边联队,即步兵第十八联队。原联队长为佐藤正大佐,故亦称佐藤联队。佐藤正在牛庄之战中负伤,以资格颇深的第二大队长门司太郎少佐代理联队长。进攻田庄台前,野津道贯始任命军参谋渡边中佐为联队长。
注30《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8、24页。
注31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83,《田庄台战役日军伤亡表》。
注32 《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29),第35卷,第39页。
注33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50页。
第五章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第一节德璀琳东渡
战局每况愈下,清政府急切地期待列强调停。此时,美国以居间人的角色,传递陆奥宗光的淡话,点明要中国先提出讲和。清廷惟恐和议之不速,当然求之不得,决定派津海关税务司德人德璀琳东渡,以相机转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