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最重要的还应深入探考楚简本《老子》的异同性的具体缘由,即简本《老子》甲、乙、丙及《太乙生水》若不是一人一时所写,为什么会神奇地收藏在一起,并被后人有机合成《道德经》呢?若是一人写的,为何原状又长短形制不一,字体内容或成书时间有异?
合理的解释是:
老子&ldo;至关&rdo;隐居楚国蒙山(现荆门市象山)前,先写的《老子》&ldo;甲组本&rdo;经长时流传后,已成为公认的&ldo;经典&rdo;著作‐‐即&ldo;长片梯形简&rdo;,作为隐居后的老子或曰&ldo;老莱子&rdo;写的《老子》乙、丙、《太一生水》或&ldo;言道家之用&rdo;的《十五篇》等文字被其弟子或后人留存,并与流传的&ldo;经典&rdo;《老子》甲合在一起被收藏传抄,否则《老子》甲、乙、丙决不会被后人整合成《道德经》并视为一人所著。
进而推论,老子著述的原藏者及第一整合者(帛本底本作者)极可能知道老子与隐后老子(或曰老莱子)实为一人,因而突破了&ldo;经&rdo;、&ldo;传&rdo;概念,大胆将帛书本或其底本改编成相对完整、统一的《老子》或曰《德道经》。
可能正是由于老子后人或其弟子收藏了《老子》&ldo;甲组本&rdo;的同时又留藏了老子隐变为&ldo;老莱子&rdo;后的其它著述,所以司马迁《史记》所称老莱子&ldo;十五篇&rdo;(可能是老子名变为&ldo;老莱子&rdo;遗作的部分或全部集称)被其整归到《老子》中后就自然&ldo;失踪&rdo;了。
至于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也极可能是因为帛书本与传世本《老子》的藏抄者当时未能收集到或佚失了,所以在帛书本《老子》以及传世本《老子》中被漏编了。
还可以说,荆门郭店楚墓传承的这套老子或老莱子著述与帛书本底本《老子》是同出一源(老子原著)的而藏数有异,只不过帛书原本的整编者缺少了《太一生水》等篇而未能使其编入老子《德道经》中。换言之,郭店楚墓收藏的老子著述与帛书本《老子》收藏者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多出了《太一生水》,而后者收藏到的老子著述比墓藏者还多,只是少了《太一生水》而已。
由此可推定,帛本、世本与简本《老子》同一&ldo;源&rdo;而两藏者都不是老子的完全著述,三本合起来才是已知相对完整的《老子》,但这些究竟是不是最全的老子著述,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或考古的新发现。
进而论之,帛书本与楚简本虽同一源而两藏本都不是老子的完全著述,而郭店楚墓本《老子》&ldo;甲、乙、丙&rdo;及《太一生水》是未经秦、汉以后修改的相对为原生态的《老子》版本之一。
于是今见的老子著作至少有两个收藏体系,各自多寡不一:帛书本及传世本总量多一些,但少了《太一生水》;楚简本总量少一些(也可能是收集不全或盗失等原因),但多了失传的《太一生水》,直至被今人挖堀出来。这导致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本相比,体例及文字显得&ldo;混乱&rdo;而更为原真些。
总之,楚简本《老子》不是摘抄本,也不是全本,仅是老子著作原始一脉的留存方式;帛书本也不一定是全本,而是老子原著的另一种留存方式,并形成了今天人们常见的传世本《老子》或《德道经》,至于《太一生水》则是早应加补进去的。
-
-
「参考文献」
-
[1]《郭店简书老子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程水金,原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2]《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周凤五,原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3]谭宝刚《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a]荆门郭店楚简研究(国际)中心古墓新知[c]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nfuci2000
[4]《郭店楚简简明读本(一)》第2页、第3页、第5页、第6页、第14-19页,主编:翟信斌,郑孝华,执笔:崔仁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5]《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日第一版。
[6]《郭店楚簡老子校釋》作者:涂宗流,引自&ldo;荆门郭店楚简文献中心&rdo;,2008-5-21
[7]《郭店楚简》第329页、333页、342页,李柏武,石鸣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_
(本文图可搜索2010年12月17日《荆门老莱子文化研究建设网》)
附二:老莱子年表
「说明:本年表部分为推测,供研究者参考。为相对准确或统一,其年份均以老子生于公元前561年,即以老子年龄大于孔子10岁左右(上不超过公元前571年,下不低于公元前551年,)进行估算,若年表与史事有矛盾之处,可上溯或下延10年左右进行分析。」
-
约公元前561年,老莱子出生于宋国相县赖(厉)乡曲涡间(曲仁里),原名耳,字聃,亦称&ldo;老子&rdo;。
约公元前555年,老莱子7岁以后,读乡校、县校,师从商容。
约公元前544年,老莱子18岁左右,入周都洛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