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的自我修养》最快更新[630kan。cc]
理想中的老师:有双休、不加班、一年三个月假期。
现实中的老师:双休是居家办公、没有一天不在加班、放假也会塞满培训。
周六上午,何田田窝在教师宿舍里,蓬头垢面地坐在电脑前,准备开始处理截止到周一的各项任务。
“下周的六七八三个年级各三节新课要备,新闻稿、公众号、网络培训课、教案发教研员、手写教案学校存档……没关系,事情是一件一件干的,你一定可以的!”
手写教案?写是不可能手写的。
那是纯粹的毫无意义的浪费生命。
感谢时代的发展,感谢万能的网购。何田田拆开了新到的快递纸箱,拿出前几天下单的“写字机”。
这玩意儿由放本子的平台和能塞签字笔的机械臂组成,连接电脑、安装软件就能控制机械臂书写。只需要多扫描几张自己手写的文稿搭配字体库,就能生成手写字体,还可以设置每一行字有上下浮动,效果更逼真。
两三百的价格,咬咬牙还是能接受的,最重要的是能解放双手。
“呵,这工作还没给我发工资呢,我就开始倒贴钱买生产工具了。”
生产队的驴拉磨累了也不会自己抽自己两鞭子,人上班却要花自己的钱买咖啡、倒贴钱买办公软件会员、买写字机……
何田田叹了不知道第几口气,导入电子版的教案,让机器拿着笔自己写去。
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得按格式写教学反思……真有毛病。”她满腹牢骚,气得想摔键盘。
上完课后的调整和思考确实都是必须步骤,也是有利于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提升的。但那些真正有用的思考往往不会通过固定的格式和模板体现。
与其写那些穿靴戴帽的教学反思,真正落在一节课上的细节修改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八年级的孩子看上去已经和成年人没什么区别了,但还是学生。
之前在八六班的课上,何田田发现文字描述的任务要求效果不是很好。孩子们拿到任务单后,要么是没耐心读完就直接开始小组合作,要么是读了也搞不清编创的要求。
后来的八三班,她就改了做法。与其花大量时间解释清楚,不如自己带着几个积极的同学示范一遍。孩子们看了之后就明白该做什么了。
最开始,她只用了单面打印的“男女老少”指令牌。捧哏的看完还得翻过来才能让逗哏的看到。表演时,孩子们一手拿着《十道黑》的文本,一手拿着指令牌,还要说台词,手忙脚乱的。
所以在下一个班,何田田就提供了谱架放置文本、用双面指令牌。当堂课的表演展示就少了很多干扰因素,进行得更加顺畅。
文本中的“鞍韂”“簸箕”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词汇会卡住语文学得不扎实的孩子。之后的文本里何田田给这几个词都注了音。
在合作的时候,很多能力强的孩子想出风头,就选了逗哏的角色;而不愿意展示自己内向的孩子,看台词少选了捧哏。
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捧哏要会使坏、会整活、机灵,反而更难。
后来,何田田就会规定小组组长必须是捧哏,自由排练环节她会下场跟每个小组强调“三分逗七分捧”,怂恿调皮外向的学生当捧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真正帮学生获得更好课堂体验的小细节,不比那些套上什么假大空的术语、模版的套话有价值吗?
“全都是形式主义垃圾!”何田田骂道。
她才不会在垃圾上浪费时间,找个AI生成文稿的软件,把内容要求输入进去,仅需三十秒,上千字的反思文本形成,接下来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根据现实情况润色、修改、粘贴。
新闻稿,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