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一个绝对强势的姿态,这是明朝留给后人最标准的解读,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朝代。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将全世界的一半白银囊入怀中,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在人们认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后期却做到了这一点。
政治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宦官、内阁、皇帝三个政治核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现象,这似乎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ldo;三权分立&rdo;,而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更像是&ldo;君主立宪制&rdo;的萌芽。
军事上,明朝广泛应用现代兵器,比如火枪、火炮,这在以冷兵器驰骋疆场的古代十分罕见,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
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这是史上比较有气节的一个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更没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的确,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嘉靖皇帝、长达数十年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做出有辱气节的事情。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历史轨迹之中出现过太多偶然和突发事件,&ldo;靖难之役&rdo;也在其中。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由他守在国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惠帝朱允炆虽然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是性格比较软弱,如果没有发生&ldo;靖难之役&rdo;,如果明惠帝削藩成功,将皇权集中到他身上,那么又会变成怎样呢?
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想象,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而继位的则是性格较为软弱的朱允炆,他无法像自己的祖父那样创造出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至多也就是能够平稳地过渡、享受着朱元璋创造的光环。
朱棣发动了&ldo;靖难之役&rdo;,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玺,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ldo;迁都北京&rdo;,这对于整个明朝、乃至明朝之后的朝代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想当初,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心里也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很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或许这是朱元璋内心中渴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小农意识在作怪,并没有真的从大局着想。
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大臣叫做刘基,此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朱元璋都曾经多次称他为&ldo;吾之子房也&rdo;。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所以后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边最得力、最信任的谋士比喻成刘邦身边的张子房,而朱元璋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刘基的最大肯定。
对于朱元璋想定都在临濠,刘基是极力劝说,这才让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这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让他内心始终都感到惶惶不安,后来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几个迁都的地址,分别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和北京。其中,关中,也就是陕西境内是朱元璋最心仪的地方,视之为中国都城最佳之处。因为关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到陕西境内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将关中作为明朝的国都有何优势、劣势,《明史&iddot;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ldo;(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rdo;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这一次出差公干,竟然能够送掉了性命,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ldo;白发人送黑发人&rdo;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迁都之事。
朱棣的迁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争论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正说明了朱棣的心虚,其实不然,&ldo;迁都&rdo;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关于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前,就驻守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适应那里的生活;其二便是我们熟悉的&ldo;天子守国门&rdo;,皇帝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边防线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军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或许有人认为,&ldo;天子守国门&rdo;其实大可不必,但实则不然,在公元1403年,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就派兵攻打了辽东地区。当时驻守在辽东地区的主将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给《红楼梦》中取名字的谐音法来看,这个沈永还真得&ldo;慎用&rdo;啊。
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脚,根本就不敢率兵出击,只是锁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缩头乌龟,蒙古骑兵只是为了抢夺一些财物,等他们走后,沈永因为害怕皇帝的责罚,根本就不敢报告此事。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官员就倒霉,这不,当朱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召集文武百官们,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