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哪里哪里,博雅先生神仙人物,请都请不到,还请先生多多指教。&rdo;
双方客套寒暄一番。
郭威指着那件白瓷花瓶,好奇道:&ldo;此瓶造型精美,白玉般厚重莹润,珍贵无比,是贵行所制?如何独见一只?&rdo;
聂员外听到客人称赞自己珍藏,先是欣慰,后又遗憾的说:&ldo;此瓶确是某家传家祖物,原本一对,可惜后来失手打碎一只,真是愧对祖先。&rdo;接着又说:&ldo;制作技艺早已失传,某家穷一生研究,至今仍不得进的门槛啊。&rdo;
&ldo;你不懂我懂啊。&rdo;郭威内心狂喜。你道为何,昨晚他看电脑时,恶补了有关烧窑制瓷知识,加上后世的接触,就跟苏绣一样,虽然没有亲自动过手,但技法,工艺,操作流程都了然于胸啊。
昨晚本是无心之举,也就是怕今天来聂家说外行话惹人笑话。
郭威没有急于表露,想先多了解点情况,问道:&ldo;请问,贵行此瓶制于何时何地?&rdo;
&ldo;这在我爷爷手中就已经有了,应该是在汴梁地区所制。&rdo;
&ldo;嗯,这就对了,是&lso;官窑&rso;&rdo;。郭威按照电脑里的文物样品,对照此瓶,立即想到官窑的所在地就是在汴梁,也就是后世的开封。
&ldo;五大名窑&rdo;中的汝、哥、定、钧,官五大窑口,其中的官窑就是在汴梁。汴梁是七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起,由于北宋至尊&ldo;艺术家&rdo;徽宗皇帝喜爱瓷器,很多人才跟着收藏古瓷,这个时代还没有大面积铺开。
&ldo;烧成唯献至尊用,郑重特以官窑名&rdo;、&ldo;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rdo;北宋官瓷很尊贵,养在深宫人未识,只供皇家专用,连赏赐给大臣使节都不可能,更遑论流通了。
聂家的这只最早的类似官窑产品的花瓶,估计就是即将兴盛的大宋朝官窑的雏形了。
郭威没有再问聂员外,走近那个瓷瓶,心里却在回忆资料。
要烧制同类的瓷器好像并不难,先是寻找瓷土,现在的汴梁一带就有很多这样的瓷土,它是不太纯粹的高岭土,含有铁等微量元素,胎体呈灰褐色,所以烧出来就是这样的不够纯白。而景德镇的瓷土是高品质高岭土,烧出来的是才是白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也是秘方。
再一个就是釉质技术了,釉的厚度,直接影响到瓷器的玉质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胎做得厚一些,先烧一遍,再沾釉,胎在釉缸里泡上一次,出来稍微晾一下,再沾一次,如此反复三次沾釉,经过火的洗礼,釉中形成了小小的圆形气泡晶体,对光进行散射,就成了。只要能做的釉色如玉就算大成了。
想到这,郭威不由得笑了笑。
这还只是其一,其实郭威心里还知道怎么制作比这更好更漂亮的白瓷,彩瓷等,以及更先进的制作技术和图案造型。
尤其心喜的是,就在苏州不远的宜兴地区,那里正有一片后世举世瞩目的紫砂资源。
制瓷一开始就没在郭威设计的博雅文化产业内,现在已经铺开的一大摊子都够他头痛的了。想想这些先进的制瓷技艺就留待子孙后代启动吧。
再说,如果自己此时出面,抢在官府前面大批量制作类似官窑的瓷器,会不会引来麻烦事?当然要做也是做那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型工艺品观赏瓷器。
聂员外此时也没有说话,先是跟着一起欣赏,过了很久,就觉得客人不对劲,你看瓷器就看瓷器吧,他眼神好像不在瓷器上,有些游离,有些迷蒙,慢慢地他就侧目专门盯着郭威脸色看,任谁都知道这位客人对这个瓷器肯定有所觉悟。
等郭威决策好,收回心神时,看到聂员外几乎把个脸都贴到自己脸上时,也吓一大跳。
&ldo;呵呵,不好意思,某家走神了。&rdo;郭威道歉说。
&ldo;先生是不是有所觉悟?能否透露一二,聂某必感激不尽。&rdo;聂员外很是期待。
&ldo;嗯,怎么说呢,是有点觉悟,但还不成熟,容我再仔细琢磨琢磨。&rdo;郭威想的是怎么参入进来。
&ldo;是制作这种瓷器吗?&rdo;
&ldo;差不多吧。&rdo;郭威忽然想起此行的目的,转换话题说:&ldo;聂员外,今天前来拜访,其实我是另有所求的。&rdo;
得到比较确定的认可,真的是位大神啊,老夫研究这件瓷器,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财力,到现在确实是一无所获,要是博雅先生知道技法,能传授一二,得获祖宗神技,聂家可是要顶礼膜拜了。
聂员外努力抑制内心的激动,赶紧询问:&ldo;不知先生有何事,需要聂家效劳?&rdo;
郭威忙说&ldo;不敢当,是这样,你也知道我们茶罐用的是竹罐,我想改用瓷罐,想看看员外有啥好主意?&rdo;
聂员外马上说道:&rdo;按说博雅先生的出品,轮不到某家说道,竹罐装茶也是有很多优点的,单先生在罐体上写的那些文字,就是一种极好的理念,而且还有简单明快的花草,赏心悦目,单单收藏这些竹罐都有很大益处。先生怎么想着改换呢?&ldo;
郭威解释说:&ldo;当初用竹罐作包装也是临时之举,但长期使用还是不宜的,不说保护环境,就制作成本和耗费工时也不适宜。所以才想到更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