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灵峰宗论原文 > 11 第11集导读(第2页)

11 第11集导读(第2页)

(二)从时间上观察:

亦非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是从三个时间来观察我们这一念的信心的相貌。这个信心的相貌就是说“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就是我刚刚还没有听闻佛法之前,那个信心它是躲在哪里呢?刚刚那个信心还没有活动,那一念对三宝的信心在哪里呢?你找不出一个它潜伏的处所。现在我这一念的刹那刹那了别的信心它不断地变化。我现在信心具足。不对!你讲这句话的时候,你那个的信心跟你前一念的信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呢,现在也是不可得,因为没有所谓的现在,你那一念信心刹那刹那变化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等到我们上完课以后,你那一念清净的信心又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从时间上来观察,我们也找不出信心的体性可得。

这个是蕅益大师从《楞严经》的观察——空间上是觅之了不可得,时间上也觅之了不可得,这是两个方向。

(三)从理论上来建立,发明这个空义:

《中观论》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个诸法当然是包括整个五蕴,我们不要讲那么广泛,就讲这个现前一念的信心。你这个现前的一念心性,它现在是全体变成了信心,那么这一念的信心假设它有自性,先假设它有自性,它有自性它是怎么生起呢?它是有因缘生,还是无因缘生?假设它是有因缘生,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

说它自己生起的,它自己生起是不合理的,说你这念信心假设不跟法义接触,它不能单独生起,不可以的。如果它能够单独生起,那它就会有无穷的过失,它就会不断地生起,但事实上这个信心的活动是有间断的,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说他生,外在的环境生起,这也不对,不一定同样的环境你都能够生起信心,所以这个他生也不对。那么自生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合理。所以,这个有自性的信心,它有因缘生是不能建立的。

那么它是无因缘生,这个生起是没有轨则的,它只是一个偶然,那么这个无因缘生当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只好说“是故知无生”——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有自性是不能建立的,它是无自性的,它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可得,这样子叫作空。

空观是整个三乘的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他之所以能够解脱烦恼跟罪业的系缚,主要是空观的功德。不过大小乘对于空观的抉择是不同的。

小乘的空观:是一个灭色取空。说什么是空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小乘的空义的抉择,它不容许有色心诸法的存在。说你现在的明了性当体即空,没有这回事,你这一念心是生灭法,一定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才能现前。所以小乘的空里面它不容许有心识的活动,它一定是要灰身泯智,才能够把空义现出来,这叫灭色取空。

大乘的空义:是缘起性空。说这个空的本身是容许有一切法的,生灭变异,没关系。这个一切法你这个心识不断地在那个地方活动,为什么能够建立空呢?因为它无自性。你现在的这一念的信心是不决定,它会变化,现在有信心,下一刹那可能就没有信心了,现在的信心强,下一刹那可能会变弱,又可能又变强。就是说,每一个信心的刹那刹那是不决定的,这样子安立空。

所以大乘的空义是有明了性的,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心性不断地刹那刹那分别的这个功能,它是怎么样?“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当体即空。这个空义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一切法无自性,安立空义。这个是讲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本性,它的理体,这个清净本然的理性。禅宗讲一句话说:什么是你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当体即空。

二、假观

但是,当体即空,我们只要动一个念头,好了,这一切法就有事情出现了——当体即假。我们在一切法空当中,我们不断不断地动念头——就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这个即假是建立十法界的差别。关于这一点我们看

《附表第十》——一念三千。

我们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安立的“一念三千”。三千性相简单地说就是森罗万相,一切法有无量无边的差别的相貌,三千性相。这个三千性相这当中有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中,从世俗谛的因缘来观察,它有理具的三千,有事造三千。“理具”是理体上的具足,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也不一定能够受用;“事造”是假借因缘的造作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三千,叫事造法界。

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一个人,人的一个分别心,那么这个时候,在事造法界上呢,我们是一个人的相貌,人的思想,但是人的思想当中也具足了十法界。你这个思想虽然是表现于外的人的思想,但是它也有佛的德能,你也可能靠这个思想转成成佛;你也可能自甘堕落,让这一念心变成一个非常罪业的三恶道的思想,也可能。就是每一个事造的心性当中都有十种的功能潜伏在你那一念明了的心当中,这叫“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一念心性是这样一个相貌。

那么这个时候每一个法界又有十如是。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我们不要讲太多法界,就讲这个人法界。人的法界有十种相貌。

一、如是相:这个如是相是表现于外的叫作相,就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有些人的相貌是痛苦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安乐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扰动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寂静的相貌……有各式各样的相貌。表现于外的叫相,就是心性表现于外的相貌。

二、如是性:这个性是内在的习性。这个内在的习性,智者大师把它分成四种,把这个十法界分成四种。

一个是定恶聚:就是这个人的习性,他的恶心很强,他要去造恶法非常地自然,但是你要劝他去造善、要他去布施,非常困难,他内心当中恶性特别地坚固。这种人,智者大师说,他的生命的现象多数是在三恶道里面呆过来的,大部分在三恶道,很少有得到人的果报,也很少去听闻圣贤的道理,所以他的恶心很坚固,如是性,他的恶性强。

第二个是定善聚:有些人内在的习性,他的善心强,他虽然偶尔造恶法,他马上会生惭愧心,忏悔改过,你稍微地鼓励他一下,他就能够造善法,在宿世当中呢,他熏习很多佛法的观念。这种人大部分是从人天法界过来的,就是这个定善聚,善心强。

第三个是出离性。这个出离性就是说这种人他的习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愿度人。他对三界的果报特别厌恶,不管是三恶道的果报、不管人天的果报,他观察这些果报都是无常的,都是苦恼的,都是毕竟空的,他内心当中就是要离开这个三界,这个出离性。

第四种是菩提性。菩萨种性他的大悲心特别强,他一方面能够是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大乘种性。这四种心性。这叫如是性,就是我们一念的分别心当中,它有四种差别的习性。

三、如是体:什么是体呢?性相和合谓之体。就是把这个外在的相跟内在的习性把它合起来,这个我们叫体,其实这个体就是一个五蕴的和合。前面这个相偏重在这个色法,这个性偏重在受想行识这个了别的心法,把这个色心二法合起来就是如是体。

这段是总标,这以下我们把它分成三个小段的别释。

第一个小段、如是力跟如是作。

力,它是一种功能,潜伏的功能;这个作是显现的作用,表现在外面的作用。天台宗讲心性它不安立种子,不安立种子它就讲如是力。如果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就容易清楚了,如是力就是一个种子,如是作就是一个现行,有各式各样的力、各式各样的作。当然这个力跟作是从前面的如是相、性、体而来的。

我们前面也说过,永明延寿大师说,历史上的两个人物颜渊跟大禹,颜渊处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是怎么办呢?他“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能够甘守清贫;大禹他能够受到舜的重用,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

永明大师说这两个人功德是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