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灵峰宗论白话文 > 3 第3集导读(第2页)

3 第3集导读(第2页)

一、性宗

性宗的代表的经论是《楞严经》、《起信论》,这是代表。性宗的思想是讲一切法呢是因缘生,一切法因缘生。那么什么样的因缘呢?是真如受熏的因缘。真如的本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是广大无边的一个真如的明了性,这个明了性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的,但是它还不是一个像顽空一样的死的东西,它还能够受熏,受着我们身口意的一个造作的熏习。

当我们的身口意的是一种善法的时候呢,真如它就变现一种庄严可乐的果报;当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是一个恶法的时候呢,真如它就变现一种卑贱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呢,这种清净本然的真如,它受着我们染净诸法的熏习啊,变现着十法界的差别。

真如受熏的重点,强调在“差即无差”。就是说,表面上我们看到了十法界依正的差别,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三恶道的苦恼的卑贱的果报,但是呢,我们不要忘掉了,每一个有情众生他的内心深处那种真如的本性是无差别的,那种如的境界是无差别的。那么真如受熏它强调在我们心性里面那种清净的本性,强调这个部分。这个教法的安立强调在无差别的这个清净本性。

二、大乘的另外一个宗派就是相宗:

就是《解深密经》、《成唯识论》。这个相宗的缘起论,它认为有情众生的根本是阿赖耶,阿赖耶就是藏,它有一种含藏我们无始业力的作用。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那么它干什么呢?它就是受熏。你前七识尽管造业,你不管造善、造恶,我都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等到一切的因缘成熟的时候呢,我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或者变现人天的果报,所以阿赖耶识受熏。

那么阿赖耶识它本身不是清净本然,阿赖耶识本身就是杂染性,这个阿赖耶识本身就是杂染性的。因为阿赖耶识一天到晚跟第七意识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相应,所以这个阿赖耶识本身是杂染性的。所以说呢,唯识的宗派它所强调的是“无差成差”,强调每一个有情身心世界的差别。因为你的阿赖耶识跟我的阿赖耶识不一样,你今天的阿赖耶识跟昨天的阿赖耶识也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本身会受熏。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又多诵了一部《楞严咒》、又多听了一段的经文的开示,你的福德智慧的资粮啊,今天的阿赖耶识是强过昨天的阿赖耶识,今天的阿赖耶识啊,善力、善的力量更强。所以说,阿赖耶识所要表显的是一种差别相。

那么,这样子讲呢,我们怎么去会通它呢?所以说,性相二宗,我们不能从名相上会通,名相上是不能会通的。阿赖耶识再怎么样去会通啊,不可能跟真如划等号的,不可能。因为它两个生命的最初的起点就是不一样。这两个教派的根本的起点不一样,一个是从真如出发,一个是阿赖耶识出发,你怎么会通呢?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名相全部剥开的时候,心静下来、把心静下来——把心带回家。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把一切的观念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诶,这件事情是可以会通的。可以会通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就像智者大师说的,性具——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有杂染性,也有清净的性。如果我们平常啊,我们能够静下来观察一念心性,我们发觉我们这念心表现出来的有清净的功能,也有杂染的功能。

一、性宗:他所要表显的强调在我们的清净的这一部分。譬如说净土宗,譬如说密宗,他们修本尊相应法,我跟阿弥陀佛本尊相应,我跟文殊菩萨本尊相应。你凭什么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凭什么?凭的就是性宗所强调的“差即无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我跟弥陀,当我们都会归到原点的时候,弥陀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那当然感应道交了。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中的佛,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既然心心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说呢,性宗它这个教派在安立的时候,它基本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佛性,它的口气是引导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种清净的本性的一种承当和肯定。

二、相宗:阿赖耶识它所要表显的是一种杂染的心识。告诉我们,我们这念心啊,你动一个念头,开口就错,动念即乖。你动一个念头你就应该打香板,你绝对不能相信你的念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阿赖耶识受熏,他认为你每个念头是从阿赖耶识的藏识大海所流露出来的,你所有的念头都应该用深的般若去观照它、去净化它,你起的所有念头你都不要相信它。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念头呢,它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式的。中观、唯识就是,中观、唯识在修行啊,没有所谓的根本、上师相应法,没有这样的传承,因为它这个教派就根本没办法解释感应道交的事情。但是它这个教派呢很偏重在从假入空,用空观的深般若来洗涤我们念头的情执。所以说,唯识的宗派,它安立的教派本身就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调伏我们心中的情执。

但是事实上,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大智慧境界,他把性相二宗统一起来,他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具足染净的心识,有杂染性的、有清净性的,我们对于杂染性应该是调伏,对清净性应该承当。

所以说呢,这两个教派,当我们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那是可以融通的。当然,这两个教派在施设方便上,那各有各的偏重点;但是当我们把它会归到观心的时候,观察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两个都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是这样子的。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现前一念有杂染性和清净性,那这个杂染性是不是不是本具的?

【师父答疑】:“杂染性不是本具的”,噢。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断的是恶法的功能,我们不能断我们自性里面的恶法。就是说,你看《法华经》形容佛陀啊它形容得很妙,它说佛是什么境界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说,佛陀他为什么不断性恶呢?佛陀如果断了性恶,那佛陀他怎么能够现出地狱法界?他怎么能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他说法,佛陀有时候现出一个大蟒蛇,做一个蛇王来度化蛇类众生。那么如果佛陀的心识是纯粹的清净本性,他怎么能够现出蛇身、三恶道的色身呢?他应该永远只现佛身。那么佛陀是得到自在,佛陀现蛇身的时候他得大自在,他没有那个执取的心情,是这样子的。

佛不断性恶的,佛陀是断恶法的现行,不断他的本性上的恶。所以这个“性具十法界”,这个是本来如是,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性具。不是因缘所生法你就不能断,因为它不是因缘所生的,就是你本来就是如此的。你不是说要不要断,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断,因为你的本来面目就是具足染净诸法。那么具足染净诸法,我们做什么事呢?我们就是让自己觉悟,不要迷惑,这样子。破我法二执,这样子。这意思懂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什么佛陀能够现出三恶道的身相?就是这意思,他自性具足了染净诸法,但是呢他是得大自在,他不会像我们颠倒,他不再起烦恼、不再起颠倒了。所以,佛陀现出地狱相的时候,佛陀到地狱去,佛陀自己的受用那完全是清凉的境界,他没有这种热恼的痛苦。因为他“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没有痛苦的感受。他不管现出什么样的境界,他的内心永远是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境界,所以讲“于法自在”。差别就在自在不自在,我们今天做一个人,我们就受做人的系缚,我们不自在。是这样子的。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就是说那个染净心最主要在讲阿赖耶缘起,然后清净心是指真如缘起?

【师父答疑】:偏重在这一部分,偏重。就是阿赖耶识它所要表显的,它把我们内心当中跟我执、法执相应的那个杂染的心性的功能表达出来,它强调这一部分。所以它这个教法在修观的时候,它完全是否定的。因为它教法就是强调每一个人都有罪,就像上帝说的,我们人都有罪,这句话在阿赖耶识的思想,学者是同意的。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因为你阿赖耶识就是……,它可以说是比较务实一点,你现在就是已经是阿赖耶识了。

那天台宗呢,给我们一份很大的信心,它告诉你:没关系,你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烦恼、造了很大的罪业,但是你那个清净光明的本性永远不受染污,诶,告诉我们成佛是可能的,断除烦恼是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这两个教派,一个是引导我们是肯定自己的佛性、去承当我们的佛性,就是随顺佛性、正念真如。《楞严经》讲正念真如,《楞严经》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要你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它要你去随顺佛性。但是阿赖耶识绝对没有一句话要你随顺你的念头,不可能。它要你每一个念头都要对治,每一个念头都要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对治,你一个念头不对治你就失去真如。

所以这两个教派是,在下手方便上是不同的。因为一个教派是偏重在开显我们清净的本性,一个是偏重在开显我们杂染的本性。换句话说呢,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清净的本性开显;当我们迷惑的时候,杂染的本性开显。会归呢,就是一念的心性。是这样子的。所以,智者大师的性具的思想等于是把性相二宗融通了。

蕅益大师这次的开悟对他后来的弘法有很大很大的影响。所以你看蕅益大师,我们一路也研究过蕅益大师的很多的著作:《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诵》、《唯识三十颂》,我们都是根据蕅祖的著作。蕅益大师在解释唯识的时候,他很多关键点都是用性相圆融把它疏通。换句话说,蕅祖在二十五岁的开悟对他未来的自行化他有很深的影响。

我们再看第六面,弘法。前面的一科是蕅祖自利的功德,他内心当中从自己的一个颠倒的心识解脱出来,观察到诸法的空性。这以下讲到他利他的功德。我们先看第一段:

六、弘法

三十一岁,三阅律藏毕,录成《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凡十八卷,因见当时宗门流弊,乃决意弘律。三十二岁,请季贤长老为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

这段是蕅益大师在刚开始真正踏入弘法因缘是三十一岁。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开悟,三十一岁正式的弘法。他弘法的因缘,刚开始是以戒律为主。看他的内涵:三阅律藏毕。他弘法之前把律藏、小乘的律藏看过三遍,看过三遍以后呢,他做了一本著作叫《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这是解释比丘戒的,凡十八卷。因见当时宗门流弊,在明末的时候,禅宗很盛的。中国佛教这大乘八宗啊,在唐朝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