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常平篇
虽然他很早就在故事里头领了便当,但是某种程度上不得不承认,邵常平算得上是故事的先驱者。
他作为安世启蒙教育运动的受益者,是最早一批投身于思想觉醒实践的人。
他摆脱了男权社会中通过婚姻关系,看似把男人置于优势地位,实则是想把普通人捆绑于劣势地位的思想枷锁,把婚姻当做追求人生梦想的工具,和殷晴达成了交易。
他放弃了父权和夫权,用自己的基因优势,换回了实现自我的可能性。
他很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要得到这些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然后用自己的余生承担了这样的代价。
但他的梦想没有实现。
可他并不觉得遗憾。
“梦想是美好的,因为得不到,所以才是美好的……”
“我没有再往上加码,而是停在了实现之前,就当它已经实现了……”
“反正我对我的现状挺满意的,所以情绪稳定,自我坚定,并没有出现自我混乱的状况……”
在邵他基于他的研究做出人工智能dora的时候,对于他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即便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有无数的阻挠正在发生,但有的时候风雨也是阳光的信号。
所以他对于自己的梦想,不曾抱有遗憾,甚至充满了希望。
而对于邵常平而言,他唯一的遗憾,是邵他。
也是他的代价。
不可否认的事情是,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决定。
而且每一个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决定背后,不被人理解的理由,反倒能让人理解。
养不教,父之过。
这是他的过错。
尤其是在邵他遭遇车祸以后,他得知邵他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和ptSd以后。
他一定是不后悔的,但心里也一定是充满了歉意的。
所以才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所有的工作,陪在邵他身边,治疗他的病。
并不是想说他是个伟大的父亲,甚至都不曾想过要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他只是个普通人。
倘若邵他没有生病,也没有因为殷晴的教育成长为那样别扭的样子,邵常平是一定不会留下来的。
他只是觉得这是他的责任,所以选择承担。
在渡百人和渡一人之间,在他眼里没有区别。
既然他渡得起百人,那这一人,如果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他也应该渡。
他的存在,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在暗示着邵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陪伴的十年过程中,他试图让邵他在创作中感受自由与责任的边界,不要在责任的束缚下放弃自由;也在其迷失在想象中的美好时,用逻辑将其拉回现实,即便那样的逻辑背后,是死亡的残酷;然后在时间中,表达自己并不擅长表达的爱意。
他确实不是一个好父亲,但透过邵他的视角,希望能展现,他也在努力学着去做一个普通的父亲。
是三餐四季,是天台凉棚,是看不见的和审核的周旋,是无数夜晚的讨论和审稿,也是邵他有什么不舒服,便能立马往家里赶的身影。
暗藏于对门的研究资料,是他的过去。
但倪安和邵他,是他的未来。
------------
殷晴篇
殷家是身处现代世界,思想却仍处于旧时代的家庭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