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人人都能梦的解析适合多大孩子看 > 第69章(第1页)

第69章(第1页)

让我们话说回来。荣格之所以会有较为开放的这种观点,应该是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荣格出身于神职人员家庭,他的家族内有着高达两位数的从事神职方面工作的亲戚,并且他父亲本人就是一位虔诚的牧师。所以说宗教气氛对于荣格今后的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神秘主义倾向且具有开放性。而且在荣格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较为新鲜的,并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论点。例如说荣格不认同超我的独立性,他认为那是进入本我之中的一种客体心灵,这也就是讨论荣格理论时,使用最高的一个词汇:集体潜意识。

扫盲:什么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荣格的解梦结论与弗洛伊德的解梦结论会完全不同)。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就是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的积累。用荣格自己的话来说,它是&ldo;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就,一种每一时期仅仅增加极小,也极少变化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rdo;。并且他认为这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潜意识一样,整个人类社会也存在一种集体记忆、集体意识,直至集体潜意识。这不仅从全人类历史的各个片断中能够找到,并且我们进化为人类之前的灵长类动物,或更遥远祖先的那些&ldo;记忆&rdo;,也能在集体潜意识中有所发现。也就是说,集体潜意识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经验(或记忆),所以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对于一切人类来说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荣格认为应当把集体潜意识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精神层面)中分离出来,因为这完全不同于个人潜意识(我知道这段很绕,但是想了半天也没办法说得更明白一些)。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荣格之所以后来又单独提出&ldo;客体心灵&rdo;这个词,并且反复地加以说明,就是为了避免这个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之间不同的集体潜意识有所混淆。因为他认为每个族群(社会、文化、宗教族群,而非国界限制内)的集体潜意识都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在这之上还有个&ldo;大的&rdo;、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存在)。例如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有着自己的集体潜意识;而信奉释迦牟尼的国家又有着另一种集体潜意识。同时这些略有不同的集体潜意识也影响着各个族群对于某些集体原型的认知度及理解(例如释迦牟尼或者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假如在西方国家,你跟个小报记者似的问别人:你认为谁是至高无上的人?回答大多会是:上帝。要是你在中国问这个问题,估计会是皇帝啥的(不排除是孔子或者什么宗教创始人,但是概率绝对不会有皇帝高)。而欧美国家对于皇帝这个概念很淡薄,顶多也就是国王。至于皇帝,在他们看来则多多少少带着一些&ldo;高压统治&rdo;、&ldo;暴政&rdo;、&ldo;独裁&rdo;的性质‐‐这是欧美人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中国人也就会进一步有了&ldo;明君&rdo;及&ldo;昏君&rdo;的这种区别(也就是说,明君统治下,你为了自由和信仰起义就是扯淡,就是反叛;而在昏君统治下你这么干就会获得支持,但往往这种起义成功之后会造就另一个皇帝,进入下一个皇朝而已,自由信仰?边儿凉快去,我先三宫六院了再说)。说到这儿,我认为读者们应该看明白了,究竟什么是集体潜意识,并且这种集体潜意识中的认知是根据其所处社会、文化、宗教环境来统一的。不过在后来荣格学派的补充中,集体潜意识又被划分为几层(这是后话了,本节内不会再对此做过多详谈,而是依旧围绕荣格本人的一些学术观点为基础展开线索)。关于集体潜意识,荣格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方来说明这个概念‐‐所谓小岛人格理论: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能感知到的意识;潮来潮去而时隐时现的沙滩,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底层的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潜意识。

说到这儿想起来了,在荣格的理论中,还有另外两个论点也是被经常提及的,一个是&ldo;原型理论&rdo;;另一个是&ldo;第二个自我&rdo;‐‐阿尼姆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和阿尼玛(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咱们先来说原型理论。

荣格所说的原型是指集体潜意识中形象的总汇,也被叫作&ldo;原始印象&rdo;(荣格语)。所谓的原型就是借由特定的方法去体验事情的、天生的倾向。这个&ldo;原型&rdo;本身是不具有形式的,但它的表现就有如我们所见、所为的&ldo;组织原理&rdo;。比方说当一个婴儿饥饿的时候,他之所以哭闹是因为饥饿,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婴儿的渴望目标是极为不明确的一个幻象。在这之后,假如牛奶令这个婴儿得到了满足,那么下次当他再度面临饥饿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牛奶‐‐具有了目的性,渴望一些特定的东西。这时候也就是从&ldo;原型&rdo;转换为&ldo;情结&rdo;。此论点是明显不同于弗洛伊德&ldo;性理论&rdo;的。荣格还认为正是母亲的形象造就了男性在婴儿时期对于异性的情结(印象),并借此把异性原型部分实体化(有如婴儿对牛奶,原来只是饿了,而不知道吃啥;现在知道牛奶了,饿了就盼着牛奶‐‐这是一种单纯的情结,也是源于原始本能的,而非复杂动机性的,请注意区分);父亲形象造就了女性在婴儿时期对于男性的情结(印象),同样也借此而把异性原型部分实体化,而并非什么&ldo;俄狄浦斯&rdo;的问题(注意,是部分实体化,而非全部)。

让我们洗把脸清醒一下后再试着往更深一步去探究。

根据前面所说的,也就能看出一个扩展性的问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当作异性原型(从虚幻转换而来的),但是每个人的异性原型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拥有这种共同的集体潜意识‐‐相同点是:母亲或父亲;不同点是:各自的母亲和父亲‐‐所以说这种集体潜意识还是有个体差距的。反过来再说梦,也正是因为这种&ldo;支点性&rdo;理论的差异,造成了荣格和弗洛伊德在解梦上的差异(终于说回来了),对此,我没办法跟读者在这里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个错了,那个对了(或者反过来)。还是请读者自行辨析吧(不是我不负责任,而是没法负责任)。不过,虽然有了原型但是事情还远远没这么简单‐‐这还没完,还有另一个自我呢。

荣格说,所有人类人格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必须扮演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个角色是由他们的自然性别所决定。这点,荣格同意弗洛伊德以及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我们生而具有双重性别。当人类以胎儿的身份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时,我们没有性器官的差别,仅仅是逐步地受到荷尔蒙的影响而已。之后才随着器官的逐步完善,胎儿发展成男性或女性。同样的,当我们以婴儿开始我们的世间生命之时,在外人感觉既非男性也非女性。但当我们慢慢有了性别上的区分,并且借由整个人类带给我们这种性别差异之说的时候,我们则会受到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而它将逐步把我们塑造成男人或女人。在所有社会中,对于男人和女人的期望都不同。这些期望通常根据性别所扮演的不同繁殖角色来决定,但常常包含许多传统细节。就算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仍然残存这些传统期望。女人仍然被期望更温文尔雅、不要逞强、少好斗;男人则依旧像远古时期一样,被期许更强悍而不要纠缠于生活中的情感面。后来也有人认为,这些期许其实意味着我们只培养自己潜能的一半。而&ldo;阿尼玛&rdo;这个人格是指表现在男性集体潜意识的女方;&ldo;阿尼姆斯&rdo;则是表现出女性集体潜意识的男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