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的解放者看待的。我们应该信任他们,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每个加盟
共和国都应区别对待。例如,乌克兰&ldo;应是与德国联盟的独立国家&rdo;,但高
加索却要由一名德国&ldo;全权大使&rdo;统治。
罗森堡坚信,在东方采取高压政策,势必毁灭生存空间的精神。于是,
他便草拟了一项备忘录,上书希特勒,反对这两道法令。如果不使用现在在
治理苏联人的文官和行政官员,德国怎么能在占领区建立起一个文明政权?
他建议,只&ldo;清洗&rdo;&ldo;年老的或暮年的官员&rdo;。
希特勒未作肯定回答。希特勒的特点是,他不愿积极参与希姆莱和罗
森堡的权力之争‐‐这种斗争,只要德军一跨进苏联,势必发生。在这场权
力角逐中,正在国社党内飞黄腾达的新星鲍曼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他已
加盟希姆莱。
与此同时,&ldo;巴巴罗沙&rdo;的最后准备工作在继续进行。5月10日海军
上将雷德尔告知希特勒,他将停止向苏联交付重要的原料。事实上,在此之
前,从东方来的到货很多,而运往苏联的货物已相对减少。除150万吨粮
食外,苏联交付了10万吨棉花,200万吨石油产品,150万吨木材,
14万吨锰,和2.5万吨铬。斯大林虽然怀疑赫斯出走一事,但仍急于抚
慰希特勒,批准用快车从远东向德国运送重要原料(例如铜)。
同一天,舒伦堡会见了莫洛托夫。早些时候,舒伦堡曾猜测,斯大林
新近巩固政权之举,只意味着苏联的外交大权完全掌握在斯大林手中。此次
会见加强了他的这个看法。在汇报中,舒伦堡对&ldo;巴巴罗沙&rdo;避而不谈,只
是说,在过去几星期中,苏联对德国的态度大有改善。但是,无论是海军上
将还是外交官员,都无法再说服希特勒。5月30日,即德国军队从英国人
手中夺得克里特岛后3天,雷德尔敦促希特勒向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展开大规
模攻势,试图将他的注意力从东方引开。他敦促说,打击,此其时也。若有
援军,隆美尔将军定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说,&ldo;这一招,对大英帝国来
说,比夺取伦敦更为致命!&rdo;
这种劝告希特勒是不会听了。&ldo;巴巴罗沙&rdo;已在行动,除了大祸临头,
否则什么也无法将它推迟。他最关心的莫过于保密。一年前在比利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