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广大中国同胞就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老一代的共产党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东北三省不仅地大物博,而且交通便利,铁路长度占当时全国的一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尤其是东北的工业,在中国并不发达的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日本1943年统计,东北的钢铁产量占中国的90%左右,煤产量占一半,发电能力和水泥产量占70%,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ldo;九一八事变&rdo;后,国民党势力就完全撤出东北,没有留下一兵一卒。而随着日本对东北的统治日趋严酷,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在东北的活动也受到削弱。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都非常重视东北地区,双方都想独占东北。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临,国共双方都开始考虑战后东北问题。蒋介石在一次秘密的军事会议上就说:&ldo;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就不保。&rdo;的确,如国民党占据东北,不仅可以占有东北的工业资源,而且可以对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华北构成合围之势,战略上将占极大的优势。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宣战。百万红军分兵三路,横扫号称拥兵70万的日本关东军,很快就解放了东北全境。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就在日本投降仅半个月后的8月31日,国民党就成立了以熊式辉为主任的东北行营,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官,蒋经国为外交特派员,还分别委任了东北各省政府主席和各市市长,并利用东北老百姓的&ldo;正统&rdo;观念,收编大批伪满部队、土匪武装,着手接收东北。同时,在美国的支援下,从海、陆、空三方面源源不断地向东北调兵,企图独占东北。
中国共产党对东北的战略地位同样重视。毛主席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ldo;七大&rdo;上就明确提出:&ldo;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rdo;为什么这么讲?这主要是由于东北特殊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如果国民党占领了东北,将切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同苏联的联系,并将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对关内解放区造成南北夹击之势。相反,如果我们控制了东北,一方面可以改变自己薄弱的物质基础,同时形成不受国民党包围的战略基地,彻底摆脱长期被敌人四面包围的被动局面。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及时确定了以东北为争夺重点的战略方针,将这一方针简称为&ldo;向北发展,向南防御&rdo;。9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组成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以后又陆续派林彪、罗荣桓、高岗、张闻天、李富春等到东北。最终到达东北的有4位政治局委员,20位中央委员,占中共七届中央委员的三分之一。同时,中央还决定调派10万军队和一百个团的干部配置迅速进入东北。10月31日,成立了以林彪为司令员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统一指挥。
正是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我们九旅南下二支队于9月2日正式在河南林县受命,进军东北,指定我们占领嫩江地区,建立政权。为了与国民党军抢时间,尽快赶到东北,旅长刘转连决定从各团、营抽调政治作风、军事素质好的干部组成先遣队,由旅参谋长贺庆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带队先行出关。先遣队共45人,其中营、团、旅级干部28人,警卫员17人。由于领导对我的信任,我荣幸地被选为先遣队成员。
为了抢在国民党部队之前到达东北,先遣队每人配一匹骡马,一天走一百多里。我们几十人一路上得到地方党组织大力支持,每到一个村子,都已安排好住宿,准备好饭菜,备足马料,出发前还有向导带路。由河南林县出发,沿平汉路北上,经冀中深县、固安等地,我们在廊坊一带深夜顺利通过平津铁路。当我们北上路过平汉路时,我看到沿平汉铁路两侧,日军挖了一条连绵不断、数百公里长的封锁沟,沟宽约三四米、深二三米。日本侵略者挖这条封锁沟的目的,就是要切断八路军在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为了有效控制封锁沟,日军还沿线修建了无数的炮楼、据点,小村庄驻守一个班,大村庄驻守一个排,交通枢纽或县城至少要驻守一个连或一个营,甚至是一个团的兵力。由此可见,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不仅令日本侵略者胆寒,更是有效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此前在延安&ldo;七大&rdo;会议上,朱总司令讲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共抵抗了64%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通过我眼前看到的事实,可见八路军在华北大地上对日本侵略者构成的巨大威胁。
我们向东北挺进时,日军大都集中收缩到县城附近。就在我们顺利通过平津铁路的那天夜里,我恰巧遇见了一起到延安的军校同学廖政武,他也同是一个干部队奔赴东北。我们已经好几年未见,这次能在行军途中相遇真是太高兴了,但由于行动紧张,彼此未谈几句话就随各自部队前进。先遣队再经香河、遵化等地,向东北疾行,于9月14日抵达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