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栽花种草,美化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从广州带回几盆名贵花木,由于多方面原因先后衰败和枯亡,他心疼了好长时间。我们家搬到哪儿他就栽种到哪儿。原基建工程兵大院内的绿化、家门前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从购买苗木到栽种管理都亲自过目和督办。他1979年调入基建工程兵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风雨无阻领着干部战士挖地种草、栽花植树,大大改善了机关干部战士的工作、生活环境。他几次去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大栅栏观光。国家大剧院、梅兰芳京剧院落成后,他专门去那里看京剧,和我们提起梅兰芳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的情景。他参观老舍故居,与其家人讲述着老舍去朝鲜和志愿军在一起的日子,他们为之十分感动。他还经常兴致勃勃地买回一些电动玩具,和家人一起娱乐,沉浸在孩童般的快乐中。多年的军旅生活,使他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47军,他经常和干部战士一起打篮球。几十年后,球友相遇,笑谈当年,不亦乐乎。前几年,他常到干休所打台球、乒乓球,每天去文津街俱乐部游泳或打网球,是国兴北京八十不老网球队队员,直至2005年因离不开吸氧而停止。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坚持早晚两次的体育锻炼。到了晚年,即便戴着氧也在家中坚持锻炼,按时起床,定时散步,长年不间断地打他自编的&ot;黎氏太极拳&ot;。2004年中国老年体协、中国老龄协会、全国妇联授予他第六届全国健康老人的荣誉称号。近年,他因年老体弱多次重病住院。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他表现出超人的顽强毅力,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让周围所有的人都钦佩他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身居北京,心系故乡。2007年他最后一次回息县为母校捐资助学。时值中秋节,他带着大家首先去敬老院送月饼,看望那里的老人们,与他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他是息县史志专刊《岁月》的顾问,认真履职,每期必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岁月》把他和家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他了解家乡变化的一个窗口。《岁月》中,书记的兴县规划,县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他不仅通读全篇,还对重点内容,特别是一些指标、项目、措施用红笔做标记。从他在2003年5月20日写给《岁月》杂志主编的信中,可见他对息县--这片有着养育之恩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和眷恋。&ot;我已八十六岁了,离家已七十多年了,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岁月,无时无刻无不牵挂家乡变化,一点一滴的信息都深深的关注,越到老了越是想念家乡,这十多年差不多两三年回县看一看,也经常梦在家乡,真是魂牵梦绕一点也不夸张。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息县迈入&39;发达小康社会&39;的行列,心愿就满足了&ot;。他关心爱护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躺在病床上他还多次询问不久前才离开他复员回家的战士的情况,临终前几日,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将自己携带的钱寄给了该战士。2008年9月他最后一次重返47军时,看望了瘫痪在床近13年的老战友,坐在老战友的床边,仔细询问他的治疗和生活情况,并给了慰问金。事后,在同47军军政委交谈时,热情赞扬了组织上十几年来给予该老战友的特殊照顾,并嘱咐军首长尽可能进一步改善他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一位1948年入伍时年仅13岁的小战士,跟随他转战南北,婚后两地分居二十多年,对此他一直牵挂在心,最终帮助他们结束了&ot;牛郎织女&ot;般的两地生活。他为人和善,广交朋友。不论男女老少,都能热情相处,亲密交谈,关心他们的事业、家庭和亲人。几十年前的朋友,他都不时打打电话,问问情况,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爱战友,爱亲人,爱他身边所有的人,而他也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无论他走到哪里,特别是他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单位,军地领导、老部下和当地老百姓,熟悉他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爱戴他,都热情地称他黎军长或老军长,他对此倍感亲切。因为他在47军先后近三十年,参加过无数次战斗,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由一个基层指挥员成长为一名将军,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
回首他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他追求真理热血从戎,投身革命矢志不移的爱国之心,在战火硝烟中赴汤蹈火舍身忘死的报国之举,为部队建设、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令我们由衷地敬重他,热爱他,怀念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黎原回忆录》的出版得到了不少老领导、老战友、亲人、朋友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中央军委郭伯雄副主席的关心,大家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不遗余力的帮助。在此,我和孩子们向所有参与该书出版工作的领导、老同志、工作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梅林写于2009年3月27日黎原百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