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站在宿舍楼下,不停的点头。“不错,不错,确实不错。”
“先生,既然学校现在已经没问题了,那是不是该招收学生了?”站在陈松身后的李三娃问道。
陈松转过身子,看着李三娃,问道:“怎么你对这事好像还要比我上心?”
李三娃有些尴尬地挠挠头,“那啥,我也想来读读书。”
“哈哈哈,我就说你怎么突然对学堂如此上心,原来是打着这个念头。
既然你想来学堂读书,那我肯定会让你来的。
只不过,不要想着你是我的人,就在学校拉帮结派,就在学校捣乱。”陈松教训着李三娃。
陈松相信李三娃,只是有时候李三娃的脑袋就好像不够数一样,不定时的抽风。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陈松不得不给李三娃打个预防针。
“学堂是读书的地方,我肯定不会捣乱。先生就放心吧!”李三娃连连保证。
陈松带着李三娃在学堂到处转了转。
学堂毕竟不是专门建造的,是用住宅改建过来的,这样一来,面积就有限。
除了必要的校舍教室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对方用来布置其他的设施。
陈松走出学堂大门,回头看了一眼,喃喃自语道:“等学生更多了,学堂必须扩建,到时候,从医院当中弄些实验器材出来。”
回家的路上,陈松想了很多。
目前的新学学堂,可以招收的人很有限。
那些传统的读书人对陈松的新学大都不感冒,尽管有李知味这些爱好杂学的人,可这种人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就必须从其他的地方招收学生。
陈松想到了普通老百姓,想到了那些想读书却读不起书的普通老百姓。
几千年的发展,儒学已经成为贵族阶级的学问,和底层老百姓已经脱节,成了文官、士绅以及地主维持垄断的工具。
这个年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境大都不会太差。
可是,家境好的文官、士绅以及地主相较于全天下还是太少。
所以,陈松打算来个釜底抽薪,既然你们这些读书人看不起我这新学,那我就从普通老百姓入手。
普通老百姓哪里知道儒家理学和新学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能读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能奢求这么多?
陈松打算先从工匠等这些匠户入手,目前学堂面积有限,而这些匠户都有技艺傍身,或多或少都认得几个字,他们的子嗣从小耳熟目染,学习速度比普通人快很多。
再加上老朱那扯淡的规矩,禁止这些人科举,所以,将他们弄过来最合适不过。
陈松计划分为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从工匠入手,先培养学堂的中坚力量。
第二步,以这些工匠子弟为中坚力量,开始大量招收普通老百姓子弟。
第三步,应用阶段。到时候引导这些学生将新学往实用之途上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开展研究。。。。。。
创办以学堂研究为基础的工厂,实施专利制度,专利费用再反哺学堂,招收更多普通老百姓。
只是,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漫长到陈松都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但是,不管花费多少时间,陈松都必须走下去。
儒家理学有错吗?它没错,错就错在它没办法强国,没办法转化成生产力。
作为一种思想还是可以的,但奉若神明万万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