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这一点,无非是想说明,昭明太子的仁义在信佛的梁武帝那里是被认可的。昭明太子的死让这位皇帝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自己的儿孙辈里能否还会有第二个萧统,他只是知道,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就这样消失了,留给他的只是萧统的仁义道德和文采风流。
公元520年,梁武帝萧衍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亲自登台宣传佛家教义。昭明太子也随之信仰佛教,并读遍了佛教经典。并且在宫内建立慧义殿,作为集会之所。他还招引一些著名僧人谈佛论禅。
因受儒家思想影响,太子特别喜欢与有才学的人交往,他常常和文人学士一起讨论典籍,谈古论今,还著书写文章。到522年时,萧统诗文的数量已经不少,许多文人学士都要为他编纂文集,而萧统只命刘孝绰编定他的文集,并且让他写了一篇序。
我们一谈到昭明太子,就会想到《昭明文选》,这是因为这部书对后来的文人们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唐朝时就有&ldo;《文选》烂,秀才半&rdo;的说法。
也就在522年,《昭明文选》开始编选,到他母亲死时,足足用了五年时间。当时萧统藏书近三万卷,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聚集在他身边,太子特意建造了&ldo;乐贤堂&rdo;,让画师把当时一些著名文人都画出来,挂于堂中。无数的文人为他编选《昭明文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群文人在一起,自然就会有矛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弊端。萧统却很善于处理身边文人学士中的矛盾。有一次,刘孝绰作为廷尉正,携妾入官府,但却把自己的老母亲留在了原来的宅子里。当时御史中丞到洽就参奏了刘孝绰一本。刘孝绰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弟弟一听有人欺负哥哥,就大笔一挥,写了一封信,信里列举了到洽令人不满的十件事,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到洽的鄙视。同时另写一本呈奏萧统。萧统接到之后,看也不看,就叫人把信烧毁了。刘孝绰兄弟俩和到洽见太子如此,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文人如此,但对其他贵族,萧统却常常给其以难堪。萧统喜爱山水,于是就在玄圃中建造亭馆,与身边属员和文人学士游宴其中。有一次,他于后池泛舟,番禹侯大谈此间当奏女乐,太子不答,却吟咏左思《招隐诗》云:&ldo;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rdo;搞得这位侯爷不声不响,脸红耳赤,下船走了。
事实上,萧统在东宫二十年,从来就没有畜养歌舞伎人,梁武帝曾赐给他一支太乐女伎,不久,这些人就被太子送了回来。
昭明太子死后(1)
昭明太子死后,其弟萧纲被立为皇太子。事实上,萧纲被立为太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大通三年(529年),昭明太子的&ldo;墓地事件&rdo;不久,萧纲就被梁武帝征入朝。这个时候,昭明太子就跟左右说:&ldo;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见和弟弟萧纲下棋。后来,我以班剑授之,弟弟就走了,难道这预示着我将太子之位让与他了?&rdo;
这个梦是否真的是昭明太子所做,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梁武帝在这个时候招萧纲入朝,在昭明太子看来,就是要废他而改立弟弟为太子。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这个不知有无的梦只不过是他把这种&ldo;认为&rdo;说给大家听罢了。
昭明太子死后,梁武帝却又招其子、时任南徐州刺史的萧欢入京,据史料载:梁武帝&ldo;欲立以为嗣&rdo;,但一个月后,又将这个孙子&ldo;遣还镇&rdo;,而确定以萧纲为嗣。梁武帝给出的理由是:因天下未安,择嗣须重贤德,故效&ldo;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rdo;。
伯邑考为周文王长子,文王以次子姬发贤而越次立嗣,是为武王。但这种情况在封建正统国家是很少出现的,但在梁朝却出现了。正常情况来讲,按照封建礼法,萧统死后,以&ldo;世嫡孙&rdo;萧欢为嗣,于义为顺,那么,立萧纲为嗣就属于&ldo;越次&rdo;之举,梁武帝很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就援引周文王之例,来说明这是一个必要的非常决定。
我们暂且不讨论梁武帝立萧纲的理由是什么,或者如他所言,必要立一有德之人,或者如野史所云,是因为嫉恨萧统在母亲坟墓前做的好事。我们只是想说,萧统死后,无论立谁都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萧统太优秀了。从发生的事件来看,也的确如此。萧纲虽被确立为太子,但他作为储君的合法性问题并未就此了之。萧统的仁德之名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况且,许多人也知道了坟墓事件本是别人的诬陷,他又那么早地死去,同情他的人自然是数不胜数,更引起了许多人内心的不平。
历史记载:&ldo;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赴宫门,号泣满路。&rdo;现在看来,这种气氛确实是有点不寻常,大家对他的感情比对皇帝还要深。让萧纲恼火的是,自己继承太子之位从外人看来,似乎是从萧统儿子萧欢手中抢来的。这就更容易使许多人的不平心情变得愈发强烈。
基于以上原因,尽管梁武帝为立萧纲为皇太子之事找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朝野仍然&ldo;多以为不顺&rdo;,《南史&iddot;梁武帝诸子传》更记载为:&ldo;帝既废嫡立庶,海内口尊口沓。&rdo;
曾为萧纲晋安王主簿的周弘正也特地奏记萧纲,劝他谦让。甚至到后来乱臣侯景叛乱的口号就是&ldo;次当支庶,宜归正嫡&rdo;。梁朝自昭明太子死后的政局始终不稳,完全可以归罪为昭明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