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奸相秦桧掌权后,力主和议。宋高宗听信秦桧的谗言,下令前线撤退,更以&ldo;莫须有&rdo;的罪名杀害岳飞。
韩世忠听说秦桧竟以&ldo;莫须有&rdo;三字杀岳飞于风波亭,当面责问秦桧:&ldo;&lso;莫须有&rso;三字,怎么能服天下人心?&rdo;不久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韩世忠乘机上表请求解职,夫妻二人从此闭门不出。
梁红玉在公元1135年因病逝世。宋高宗得知梁红玉去世的消息,特地赐给她的家人贵重的礼物,以示哀悼,并对她的贡献,表示赞扬。梁红玉对丈夫的忠心,协助丈夫保卫国家的壮举以及英勇作战的精神,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岳家军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的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深受宗泽的喜爱岳飞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小军官。有一次,他带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ldo;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rdo;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励,也冲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七零八落。
这一来,岳飞的勇敢出了名。过了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将领。宗泽很器重他,对他说:&ldo;像你这样智勇双全,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但是光靠冲锋陷阵,毕竟不是常胜的办法。&rdo;他交给岳飞一份古代的阵图,说:&ldo;你拿这个去好好研究一下。&rdo;
岳飞接过阵图,向宗泽道谢了,接着说:&ldo;按照阵图作战,这是兵法的常规。至于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还得靠当将领的善于用心。&rdo;
宗泽听了,连连点头,赞赏这个青年将领的见解。
誓雪靖康之耻岳飞跟宗泽一样,把抗金作为自己的职责。宋高宗即位以后,他就马上写了一份奏章,希望高宗能亲自率领宋军北伐,激励士气,恢复中原。他还批评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投降派的主张。
奏章一上去,宋高宗不但不听,反而嫌岳飞小小将官,多管闲事,革了他的军职。
宗泽死后,岳飞归东京留守杜充指挥。金兵大举进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将兀术攻打建康,杜充又可耻地向金军投降。杜充手下的将士都散了伙,只有岳飞的队伍仍旧坚持在建康附近战斗。
这回趁兀术北撤的时候,他跟韩世忠配合,把兀术打得大败。
金兵北撤以后,宋高宗从温州回到临安。金朝在中原地区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国号大齐,充当金朝的帮凶,骚扰南宋地界。岳飞率领将士多次打退了金齐联军,创建战功。到他32岁的时候,已经从一个普通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并驾齐驱了。
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词《满江红》,抒发了他抗金的壮志豪情。词的上半首是:&ldo;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rdo;
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岳飞一心恢复中原,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宋高宗曾经为他造一座住宅,岳飞推辞了,他说:&ldo;敌人还没消灭,哪里顾得上家呢?&rdo;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岳飞回答说:&ldo;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rdo;
岳飞平时十分注意练兵。部队休整的时候,他也带将士穿着铁甲冲山坡,跳壕沟,要求像打仗时一样严格。有一次,他儿子岳云在骑马冲山坡的时候,因为战马失足,摔倒在地。岳飞知道了,狠狠责打了岳云。别的兵士看到主将对自己的儿子也这样严格,就格外认真操练了。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岳家军里,军纪特别严。一次,有个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现,立刻按军法严办。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ldo;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rdo;
岳飞对待将士要求十分严格,又关心爱护。兵士生病,他常常亲自替他们调药,部下将领出征的时候,他就叫妻子岳夫人慰问他们的家属;将士在战争中阵亡,就抚育他们的子女;上级赏给他的财物,一概分配给将士,自己家里丝毫不留。
经过这样的训练和照顾,岳家军将士士气旺盛,作战勇勐。岳飞在作战之前,总是先召集将领,一起商量作战方案,然后才出战。所以打起仗来,每战必胜,从没有打过败仗。金军将士见到岳家军,没有一个不害怕,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ldo;撼山易,撼岳家军难。&rdo;
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一批名将,再加上各地百姓组织的义军的配合,要打退金兵本来是有条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顾岳飞等人反对,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公元1139年,竟向金朝称臣,每年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朝把陕西、河南一带土地&ldo;偿还&rdo;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