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高继勋徙屯岢岚军。契丹聚兵五万驻屯草城川,高继勋登高探望后,对军使贾宗说:&ldo;对方军队数量虽然众多,但战阵混乱,缺乏战斗力。我方士兵虽少,但可以以奇取胜。依据我的意见,先在山下埋伏士兵,敌方见我方势单力薄,必会急速进攻。我引诱他们向南行进,等到时机成熟,你们乘势前后夹击,敌军肯定大溃。&rdo;契丹军队果如高继勋所料,当被引诱到寒光岭的时候,宋军全力出击,契丹军队首尾不顾,死伤人数达一万多,余众只得狼狈逃窜。
高继勋性格谦让,胸有谋略,善于抚恤和驾驭部下,每战必胜。他在蜀地之时颇有威名,被当地人号为&ldo;神将&rdo;。
为什么尹洙说狄青是&ldo;良将才&rdo;
狄青(1008~1057),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初,赵元昊反叛朝廷,仁宋下诏挑选士卒守边,并任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当时的边将多次为叛军所败,所以守边士卒都很畏怯。狄青到任后,在四年之内,经过大小战役二十五次,攻破了金汤城、宥州等地,剿灭了咙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少数民族。又在桥子谷修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等城堡,于是控扼了边境的要害。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狄青每次出战,都是披头散发,带上铜面具,在敌阵当中来往穿梭,所向披靡,敌军没有能够抵挡的。
尹洙为经略判官时,狄青曾与他会面,二人在谈到军事战略时,尹洙连连称善,于是把狄青推荐给韩琦、范仲淹,并对他们说:&ldo;狄青是一名难得的良将&rdo;。韩琦、范仲淹见到狄青后,都颇为惊奇,对狄青特别照顾。范仲淹把《左氏春秋》赠送给他,并告诫他说:&ldo;为将不知古今,只是匹夫之勇罢了&rdo;。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对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都很精熟,他的名气也就更加显著了。
宋代的军队有个规矩,士兵入伍之前都要在脸上刺字,以防他们逃跑,狄青出身行伍,当然也不例外,十多年后,狄青脸上的刺字仍然清晰可辨。这时,由于战功显赫,宋仁宗亲自赐药要狄青除去脸上的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ldo;陛下以功提拔我,不注重门第,我之所以有今天,也是因为这脸上的刺字,我愿意保留下来,以激励士卒&rdo;。宋仁宗因此升他为枢密副使。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少数民族发动起义,在侬智高的率领下,攻陷邕州,又攻破沿江的九个州郡,进而包围广州,岭外一片战乱,狄青于是上表请战。起初,大将蒋偕、张忠都冒险轻进,为义军所杀,因此士气不振。狄青便告诫各路将领听自己指挥,不要轻易与义军发动正面战斗。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没有赶到,就率领八千步兵先行讨伐,在昆关惨败;殿直袁用等都落荒而逃。事后,狄青把陈曙、袁用等三十人按军法问斩,所以军中的纪律得以整肃。然后命令部下休整十天,得到侦探的消息后,狄青率领骑兵,出其不意,大败义军,追奔五十里,斩首几千人,生擒五百多人,招降七千二百个曾为依智高所胁迫的士兵,对他们进行了安抚。当时,义军的死尸中有个穿着金龙衣的,大家都认为侬智高已死,打算上奏朝廷,狄青说:&ldo;怎么知道这其中不是有诈呢?宁可相信侬智高逃掉,也不能欺骗朝廷以贪功受赏&rdo;。仁宗称赏他的功勋,因此拜他为枢密使。
狄青为人谨慎寡言,带兵打仗,赏罚分明,又能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所以士卒争相为他效劳。而且,狄青喜欢把军功推给别人。开始,与孙沔讨伐侬智高,谋略都出自狄青,等到义军平定后,他却把这些功劳归结给孙沔。孙沔原先只赞叹他勇敢,这时才佩服他的为人,认为自己远远不如狄青。尹洙因事被贬死后,狄青便全力救济他的家人,以报答尹洙的知遇之恩。
宋天子为什么说&ldo;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rdo;
张咏(946~1015),字复之,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张咏进士及第,被授为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后出知益州,适逢李顺在西蜀发动农民起义,王继恩、上官正领兵征讨,故意拖延不进。张咏便激将上官正,劝勉他亲自率兵出击,又设盛宴为他饯行。喝酒喝到正浓的时候,张谅突然举起酒杯对军校们说:&ldo;你们蒙受朝廷厚恩,绝对不能推卸责任,这次出行,你们必须直捣义军的城堡,平定叛乱。如果久无战功,这便是你们死的地方。&rdo;上官正听了张谅这番指桑骂槐的话后,才决定深入叛军阵地,最后果然取得了胜利。王继恩由于驭下无方,他的部下经常有出城逃跑的,巡逻的官吏抓获这些逃跑的士兵,把他们交给张谅,为了免除与主帅王继恩产生矛盾,尽快地平息农民的起义,张咏当即把这些逃跑的士兵投入一口枯井,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这时,李顺的起义得到了许多农民的响应,张咏又令人四处发放文书,告谕老百姓归田耕作,不要为害作乱。而且,由于战乱频繁,谣言随之四起,当时就有人讹传,有一个白头老翁在中午过后,就会出来吃人家的小孩,因此益州一郡都处在紧张害怕当中,一到傍晚,路上就再也不见人影。不久,张谅把制造谣言的人缉拿归案,严刑处置后,民众的生活才逐渐平息下来。张咏为政,恩威并用,所以蜀民都很敬畏和爱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