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真难以置信,巨骨兽竟然是宇宙虫?那磁爆虫呢?会不会……&rdo;
&ldo;有可能,但也只是可能而已,科学只相信证据!很难想像,蠓虫的基因竟然不是双螺旋结构,而是三螺旋!我用不同的外界环境进行了十几次培养,并且建立数字模型做了十几次成长推算,结果得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只有进入宇宙之后,才会彻底变成巨骨兽的形态,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rdo;有计算能力超强的一号基地智能系统辅助,包继对基因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人类历史的最高点,凭借完整的dna,甚至仅仅是一段dna信息就能计算出成体的大致特征。
&ldo;不知道!&rdo;李冉很诚实地摇了摇头。
包继两眼放光:&ldo;意味着蠓虫的基因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选择最适合的成长方式!就像人类进入各种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时需要穿戴不同的装备,不过人类靠的是科技,而蠓虫靠的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简直就是进化史上的奇迹!&rdo;
&ldo;人类接触过三种不同类型和习性的宇宙生物,宇宙生物虽然强大,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拥有哪怕是最最初级的智慧。而且至始至终人类都没接触过任何一种智慧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rdo;
他不等李冉回答就直接说出了答案:&ldo;能够进化出生命的星在整个宇宙中绝对是凤毛麟角,宇宙的宠儿,生命在数十亿年的漫长进化中交叠更替,当恒星的寿命将尽,或者行星的环境逐步恶化,生命将不得不为了生存下去而进化得更加适应恶劣环境,直到某个契机的影响下进化出能够在宇宙间生存的宇宙生物!&rdo;
&ldo;抛开宇宙生物和人类之间的敌对不谈,宇宙生物进攻地球,并不是它们和人类有多大的仇怨,而是本能中的天性驱使它们寻找适合繁衍生育的行星,显然,那些冲进大气层中的巨骨兽为的就是生育下一代-‐‐它们巨大的身体一旦降落地面,再次升空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就像某些鱼类的洄游,当下一代降生的时候,上一代就会死个干净。&rdo;
&ldo;那蠓虫的成体怎么上的天?&rdo;李冉指了指头顶好奇地问。
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始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靠翅膀?再强壮的翅膀说到底靠的还是空气,大气上层空气稀薄,不可能支撑蠓虫的重量。
&ldo;这就涉及到我刚刚说的环境因素,蠓虫的成长可以大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幼虫,这时的蠓虫适应地面生活,食欲极强,包括同类在内可以说是见什么吃什么,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积攒尽可能多的能量,你也听说了,这一阶段能够持续数十年,如果运气不好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也许会长达上百年也未可知;随后就是第二阶段,吃饱喝足,积累了足够养份的蠓虫会藏起来蛹化,这一阶段蠓虫的结构会变得非常简单,即没有嘴也没有屁股,完全不必消化和排泄,破蛹后,它的身体内部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气,让它的身体像个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rdo;
&ldo;啊?&rdo;李冉大吃一惊,&ldo;这能升到宇宙里去么?&rdo;
&ldo;听我说完!&rdo;包继不悦地说,&ldo;实际上蠓虫体内产生的并不止是氢气,还有大量的氧气,这个阶段的蠓虫更像一只在空气中游泳的鱼!外形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表皮空阻十分地小,还长着控制身体形态的翅膀。别看它没有屁眼儿,但是尾部正中却能长出几个分布规律的喷气口,当蠓虫气球上升到最高点无法再升高之后,就会利用翅膀将身体的姿势调整成头上尾下,接着体内的氧气和氢气在喷射口内混合点燃,轰地一声,就能像火箭一样冲出大气层!&rdo;
李冉的脸颊微微抽动,还气球?这话也就是包继说的,换个人来打死他他也不信:&ldo;第三阶段呢?&rdo;显然没有嘴也没有屁眼儿的蠓虫二阶段并不是适合宇宙环境的巨骨兽形态。
&ldo;脱离大气层之后,蠓虫会第二次蛹化,结束蠓化之后,就是完全的巨骨兽形态了,不过按我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刚刚脱蛹的巨骨兽最多只有四百到五百米,和真正成体五六公里的大小天差地别,它这时候应该需要大量的营养再次成长,也许还需要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蛹化,我猜,先升空的巨骨兽很可能会等在外空轨道上,如果有新的幼体升空,就会立即被捕食……用这样的方法优胜劣汰,最后剩下的一定是最优秀的个体!&rdo;
最后这句话李冉听明白了,从出生开始,蠓虫的世界就充满了抢夺和竞争,稍慢一步就是被同类吃掉的下场,如此一来,能够活下来的每一只蠓虫都将是幸运和实力的综合体,最大限度地提升族群的整体实力。
&ldo;这些分析数据的可靠性……有多少?&rdo;李冉迟疑地问了一句。
数字模型毕竟是模型,即便包纪的计算万无一失,但计算和实际的成长还是有区别的吧?误差根本无法避免。
包继自信地说:&ldo;至少在九成以上!&rdo;
李冉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ldo;一群巨骨兽,数量怎么着也得有上百只,那冰原上得有多少只蠓虫?&rdo;
&ldo;收到冰原的无线电信号之前,我关注的地区只有山南和邺城一带,接到你发回来的消息之后,我特意把卫星调过来看了一下,初步统计,冰原上至少还分布着十几万只蠓虫,南半球也有一些,但无论数量还是成长速度都远不如北半球的冰原。&rdo;说到这儿包继轻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