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o;
没一个人走。
&ldo;只招收一百五十名啊!一百五十名你们听清楚了没有?可是我们印了整整
一千五百份报考表,不算少了呀!十比一的录取名额呀,大家散了吧,散了吧!
……&rdo;
还是没一个人走。
男的,女的,年龄都在二十六七岁至三十几岁之间。从他们身上都能一眼便
看出知青的特征,或者是衣服,或者是裤子,或者是鞋,或者是帽。他们都在以
耐久的沉默,期待的表情,恳求的目光,希望感动某一位上帝,发给他们一份报
考表。他们更多的人,其实并无准备,也无自信,和姚守义一样,不过想碰碰自
己的运气。这是在他们返城之后,社会第一次公开赐给他们每个人的权力和机会,
谁不想碰碰自己的运气呢?虽然,在教育界,中学教师们牢骚满腹:工资低、待
遇低、操心、吃粉笔末子,有时还要受学生们的气,&ldo;臭老九&rdo;的帽子还未彻底
摘掉……但作为一种工作,对返城待业知识青年们来说,却是命中的&ldo;上上签&rdo;
!他们渴望获得一份报考表的情形,使人联想到解放前灾荒年问大户人家施舍的
粥棚前的万千饥民!
一九七九,一九八零,这是十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二千多万返城待业知
识青年的命运和前途堕入彻底渺茫的时期,是整整一代人沦落街头的时期。哪一
座城市有返城知识青年存在,哪一座城市便笼罩着积怨、愤怒和骚乱不安。
&ldo;即使考上了的,毕业后也只发大专文凭。上学期间,没助学金,没宿舍,
走读;而且毕业后的分配去向,是条件很差,教学质量很落后的学校……&rdo;
那个&ldo;招考办&rdo;的四十多岁的、秃顶的男人,一次次从办公室走出来,嗓子
已经劝说哑了,已经不知道再继续劝说些什么话才好了。他的每一句话都在力图
表明,这里没有能够被感动一下的上帝,期待下去是愚不可及的毫无意义的。
而他们,返城待业知识青年们,却固执地、坚决地,苦心孤诣地幻想着今天
一定要感动谁,感动什么。
这是两种根本无法相互谅解,相互妥协,相互调和的信念和目的之间的冲突。
&ldo;我对你们讲了几次,讲得明明白白,难道是对牛弹琴吗?&rdo;秃顶男人的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