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秦王朝作者 > 第51章(第1页)

第51章(第1页)

且说,项羽听到这里,心里气得不得了,你这个虚伪混蛋,竟教训起我来了!

于是,项羽手指一挥,后面的弓箭手立即射箭。

刘邦赶快回马,猛然间猝不及防,胸口中箭应声倒地。

关键时刻,哪能反应迟钝!他心知不妙,立刻顺势俯身,强忍疼痛摸着脚骂道:&ldo;臭小子射着我脚指头了!&rdo;

高级警卫赶忙护送他逃回了汉营。

项羽看到刘邦中箭,心中大喜,无奈由于深涧沟长,无法挥兵追杀,眼睁睁看着汉兵退去,只好怏怏收兵回营,派人打探刘邦受伤的消息。

胸口被射中之后,刘邦成天哼哼唧唧的难受到家了。越发紧迫的形势已容不得任何耽搁,楚汉双方数年的剑拔弩张、戈林箭雨,已将天下的命运推上了最后的浪尖。于是,足智多谋的张良强劝刘邦带伤巡行军中,稳定军心。

刘邦知道事关重大,只得裹好胸伤,被左右心腹扶持上车,巡视军营。汉军官兵看见刘邦尚能巡视,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项羽探听到刘邦仍在军中巡视,大失所望,不久只得撤兵。

后方战线传来消息,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

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刘邦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ldo;楚河汉界&rdo;还不错,就同意了。

刘太公、吕后被释放了,项羽把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刘邦这次讲和,只是缓兵之计。刘邦采用张良、陈平的计谋,没用两个月时间,便组织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大兵集结,由韩信全权指挥,全力追击项羽。楚、汉双方的最后决战即将到来。

点 评

吾宁斗智不斗力,这句话出自刘邦之口,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匹夫们比力气,聪明人斗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都有自己的短项,唯聪明者善于扬长避短、以长取胜。刘邦的长项是善于利用别人的头脑,项羽则善于真刀真枪地拼杀。单论武力,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然而刘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懂得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项去对付项羽的短项。从最后二人的结局中可以看到,是智慧战胜了力量。

文人笔下的皇帝

曾经有一个笑话:

如果刘邦、项羽、秦王子婴同处一条船,规则是少量的淡水和食品用完后,只能通过人吃人获得补给,最终只有一人上岸,上岸之人必须保证不杀人。谁最先被吃掉?谁上岸?

答:子婴先被吃掉,刘邦最终上岸。这个答案是历史给出的,也是唯一的结果。

其过程如下:

刘邦悄悄对项羽说:&ldo;兄弟,报仇的机会来了,此时若不动手,更待何时?&rdo;项羽说道:&ldo;我正有此意。&rdo;于是项羽把子婴杀了。最后还剩两人的时候,刘邦又说了:&ldo;兄弟,你把我杀了吧,我实在不愿上岸后背负着杀害兄弟的名声度过余生。&rdo;于是乎项羽大吼一声&ldo;你是叫我来背负吗?&rdo;然后拔出宝剑自刎了!最后是刘邦上岸了。

船靠岸后,路人皆来围观,刘邦道:这个子婴,他明知打不过我兄弟,就在背后偷袭我,我兄弟为了救我,挡了这一剑。我怒火中烧,沧浪浪宝剑出鞘将子婴砍成了肉泥。从此,天下就流传着两个英雄的故事:一个舍身救兄,一个为弟报仇!

刘邦跟项羽,一成一败,哪个才算得上是英雄?

下面将两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如下:

项羽失败的原因:

(1)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识。

(2)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空口无凭,有例为证:

《史记》载: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ldo;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rdo;。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ldo;善遇&rdo;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ldo;数目项王&rdo;而&ldo;项王默然不应&rdo;的千古遗憾。

灭秦以后。有人劝说项羽:&ldo;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rdo;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ldo;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rdo;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得意冷心灰,说:&ldo;人言楚人&lso;沐猴而冠耳&rso;,果然。&rdo;项羽闻之,大怒,&ldo;烹说者&rdo;。

刘邦取胜的原因:

(1)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2)拥有各种成功者的素质: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宽容、仁慈、有大胆量;冷静,喜用智不斗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就拿刘邦撕毁鸿沟盟约这件事来说,很多人认为刘邦不讲信义。其实,根据中国的传统,信义是很重要的,是征服天下不可缺少的,所以读中国的史书,经常可以看见开国重臣们向主君进言:不可失信于天下。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信义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在这句话里,信义的对象是平民百姓,是&ldo;天下之人&rdo;。所以,不失信于天下,就是应该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或是建立之后,实行有利于民的政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