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明朝第一国师 鲈州鱼 > 第9章 征地背后(第2页)

第9章 征地背后(第2页)

“谢迁?他应该已经死了吧,怎么谢家还有这么大势力?”总算是看过的小说比较多,刘同寿倒是能把人名对上号,他有些诧异,官官相护,狗仗人势什么的算是常态,可官场上不是讲究人走茶凉么?一个死了的大学士,怎么保留下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说来话长……”到底是世胥之家出身的,杨超虽然进衙门的时间不长,但英雄谱却是背的很熟。

认真听了一会儿,刘同寿明白了,谢迁虽死,但他留给谢家的东西却很不少。

谢迁有嫡子六人,如今都已出仕。长子谢正,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在礼部仪制清吏司任职;三子谢豆,是正六品的大理寺左寺副;五子谢至,在山东武定州任判官,品级是从七品;六子谢绛溪,在山东胶州任同知,品级是从六品。

由于谢迁的兄长谢选早亡,其弟谢迪也没有儿子,所以他又分别将二子谢丕和四子谢亘过继给兄弟,谢亘是个不读书的,但依然在军都督府中担当了个正四品的左军经历,是个名符其实的官宦世家,一门尽皆显贵。

谢丕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应考之时,正是弘治十八年。是年,他老爹谢迁正处于仕途的巅峰,入阁十年,与首辅刘健相交莫逆,可谓意气风发之极,因此,老头的风光也给儿辈带来了便利,谢丕在会试中高中探花,和苏州顾鼎臣、上虞董玘同列三甲。

谢丕中了探花之后,剩下的几个兄弟在科举上就没有任何斩获了,原因也简单,无非是老爹谢迁在正德元年下了台,一直被打压了十多年。

直到新皇登基,这才有了改善,但终究不复当日之盛,老谢也只能是趁着在位的工夫,匆匆的将儿孙们稍作安置,具体衙门职位之类的,却是不怎么讲究了。

不过,谢老头看来有些寒酸的职位,看在寻常人眼中,自是另有一番思量,最低的也是一个从七品的判官,比一县知县也不差多少,威风恐怕还在后者之上,说是满门皆贵也是不错的。

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出类拔萃的谢丕,他如今已经官至吏部左侍郎,还兼着翰林院掌院学士,若不是谢迁复出后,再次站错了队,这位谢老二说不定已是入阁有望了。

“哇塞……”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刘同寿听得咂舌不下,难怪能这么轻易的颠倒黑白,将整个县衙指使得团团转呢。竟然是这么棘手的一大家子!想想吧,整整六个官二代,三代和四代不计其数!再考虑到谢老头的余荫,也就是门生故吏什么的,那就更可怕了。

这帮人搞强拆,堪称专业对口,游刃有余啊。

“按照族谱,谢大学士应该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四十六代玄孙,而国庆寺则是谢贤相的家宅。正德年间,朝中奸佞横行,谢阁老致仕在家时,曾主持重修族谱,并且建议再建宗祠,也就是宝树堂……”

杨超继续解释道:“以谢家之力,建宗祠当然不在话下,但选址一时上却让谢阁老犯了踌躇,泗门谢家多在余姚落户,按说应该就近选址。不过,东山故地也是不远,又是先祖所传,族中多有建议,将宝树堂建于东山之上,以缅怀祖先……”

这个典故刘同寿也是知道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凭吊的就是王谢两家权倾东晋王朝的风光。而谢家的巅峰时期,正是谢安、谢玄的时代。晋书中记载: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东山再起的成语,也正是由此而来,后世的官员也从中领悟出了一个做官,做大官的套路,那就是养望。在野养名望,不做事,就谁都挑不出毛病,再有人帮忙推波助澜,复出之时自是一鸣惊人。

典故中的东山到底在哪里,在后世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在这个时代,自居会稽谢家之后的余姚谢家,却是认定了上虞东山。

杨超总结道:“所以,恢复国庆寺寺田,重建宗祠的提议,就被摆上了日程,当日九戒和尚上状纸,未尝不是谢家在背后指点呢。”

刘同寿点点头。

“有老神仙在,冯大人应该不会再做些什么,但柴家就不一定了。他家是捞偏门起家的,专好用些见不得光的手段,用嫁女的手段,依附谢家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从来不畏天地鬼神,就是一帮亡命徒!”

杨超郑重提醒道:“衙门若退,柴家必定出手,小仙师,您可千万要小心在意啊!”

官二代加恶霸?果然是强拆的标准配置,要怎么办呢?刘同寿陷入了沉思。

————

谢家征地的理由很奇葩,不过现实比小说更神奇,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关键字‘谢丕’查知详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