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秒之后,山谷里静下来了,凌乱的步枪声也停了。
向小强悄悄抬头看,两节机枪窗口处,玻璃米分碎,木板车厢凿得全是眼,木刺都劈出来。转盘机枪的位置下面,还有血慢慢滴到路基上。
火车里传出一片鬼哭狼嚎声,每个窗口都空无一人,可以想象到所有人都争相趴在地板上。
然后听到呼喊里边夹杂着军官的怒斥,还有两声清脆的手枪响。不知是鸣枪示警还是真宰了人。总之片刻后,一些窗口探出了脑袋,这次都把钢盔戴上了。
然后,马克沁又响了起来,向着山上大致位置扫射。
大概是机枪壮了胆,步枪也纷纷探出来,跟着机枪扫射的方向射击。
山坡上“撕亚麻布”的声音又响起来,马克沁机枪处一片木屑横飞、钢花四溅,立刻又哑掉了。
马克沁的水筒套被打穿了,水像小溪一样流出来。薄钢护板被凿穿三个眼,第二个机枪手仰面朝天,脖子和前胸各有一血泉眼,还在飙着血。
但这次步枪没有也跟着哑掉。山上的火力点暴露了。火车上一片咒骂,几百支步枪找准了目标,顿时一片震耳欲聋的炸响,夹杂着“奶奶”、“小舅子”不绝于耳,山谷沸腾了,无数子弹蝗虫般地向山坡上的火力点扑去。
向小强虽然知道工事构筑得很好,但看到火力这么密,不禁偷偷回头望着山上,嘴里咬着一把干草,汗都下来了。
……
子弹“扑哧扑哧”地打在大米袋上,正面麻袋转眼就被开了十几个眼,白花花的大米流出来。但生大米非常硬,能像沙子一样很好地吸收子弹的能量,加上米袋子实在够厚,子弹最多钻到三分之一就钻不进去了。要是面米分,就不行了。
工事里很黑,小小的射击口光线进来,只有机枪手脸上一小块是亮的。外面子弹嗖嗖的,“扑哧扑哧”钻进米袋。机枪手聚精会神,一枪一个点射,相当精确。枪口每闪一下火焰,下面火车窗口就有一个人被爆头,溅起一片血雾。
供弹手兼任起观测手的职务,蹲在主射手旁边,拿着望远镜,透过正面射击口和左侧射击口向下眺望,看有没有清兵下火车向山上包抄。还隔几秒钟就望一下机枪上剩下的弹链长度。
随着射手的扣动扳机,弹链一下一下跳动着变短,还剩十来发的时候,供弹手便抄起一条新的弹链等着。随着最后一枚弹壳跳出,他飞快掀起机匣盖,拉出旧弹链,装进新弹链,“啪”地按上机匣盖,射手又开始眯着眼睛点射。供弹手立刻坐在地上,飞快地往空弹链里装子弹。隔上十来秒,就得抓起望远镜,透过侧面射口看两眼。对于这种火力点来说,被人包抄是最可怕的事。
一人身兼两职,他简直比主射手还忙。弹链刚刚装完,下面枪声渐渐稀疏了,射手大喊一声:
“换枪管!”
这种机枪理论上连续打150发子弹,枪管红热了才需要换。而现在才打了不到100发,而且主要是点射。加上现在是冬天空气冷,枪管散热良好,更不需要换那么早。不过现在火车上的射击暂时被压制下去了,是个换枪管的好机会,现在不换,待会儿对方万一鼓起勇气,漫山遍野地向山上冲锋的话,那真是把枪管打红都没机会换了。——虽然看目前对方的士气,下车冲锋可能性不大。
射手把机枪抽进来,扳开卡榫,把枪套护管旋转90度,倒出滚烫、冒青烟的枪管。供弹手带着石棉手套小心接过,靠在一边,拿起另一根备用枪管递给射手。射手飞快地把枪管推进套管,转回来,再压上卡榫。整个过程也就不到十秒钟。
枪管换好了,机枪重新架在射击口。车上的清兵又都趴下去了,射手没开枪,只是眯着眼睛监视着。
按道理说要是一般战场的话,一挺“啄木鸟”机枪居高临下,俯视着进退不得的军列,车上人又没有四散奔逃,完全可以反复扫射,把整车敌军全打死在车里。不管是现在的木板车厢,还是后世的钢板车厢,都挡不住“啄木鸟”机枪的子弹。
但现在不行,车上还有要救的人,更要命的是不知道她们在哪一节车厢里,所以只能重点压制车上的机枪。对于几百支零散开火的步枪,只能挑打得最欢的爆头,不敢全面扫射。
而且,他们的子弹也有限。
……
山下趴着的向小强听着车厢里的哀嚎,看着沿着车底嘀哒下来的血,大口深呼吸,强迫自己不移开目光,盯着那些血看。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慢慢地变硬,慢慢地变成一个见过血的老兵。
向小强终于亲身体会到这种机枪在战场上能占到多大的优势了。敌军有一千人枪,还有一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但现在被压得抬不起头来,而且至少已经伤亡几十人。
他也明白了二战战场上的盟军士兵为什么对g机枪的枪声——那种类似撕亚麻布的声音,怀有那么大的恐惧。
他玩过的几款二战射击游戏里,只要前方同伴充满绝望地大喊一声“g42——”,那就意味着,你必须在第一时间卧倒,或者赶快找到遮蔽物,不然立马就会“gae ver”。伴随着远处恐怖的“撕亚麻布声”,身边照例会响起同伴的声声惨叫,子弹打在血肉之躯上的“噗噗”声,还有耳边空气的嘶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