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第134章(第1页)

第134章(第1页)

上海成为这种舆论的中心。这时,北京、天津、上海间已通电报,所以京城消息能很快传出来。上海已有的几种报纸,如《申报》、《新闻报》、《沪报》,都是英国、美国人投资创办,有买办商人参加,由中国文人编辑。这种报纸固然不可能以独立的资产阶级立场评论国事,但通过这种报纸,战争与议和的真象比较广泛地为社会人士所了解。执笔的文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群众的观点。他们主张对日本作战采取积极的方针,虽然他们所提出的办法(例如把哥老会等秘密会社的力量动员起来出兵打到日本去)1不切实际,却也表示了对清朝当局消极挨打的政策的强烈不满。他们愈来愈感到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清朝统治的腐败。他们写道:&ldo;盖我中国数十年来,凡秉钧衡,都系伴食,其于四方之凭陵侵削,置若罔闻,得失是非,付之不顾……&rdo;。&ldo;自通商而后,虽同文馆立于京师,方言馆建于上海,武备学堂置于天津,水师学堂立于金陵,各省复设机器、船政、轮船、电报等局,要皆虚应故事,徒糜经费&rdo;2。清朝当局的乞和活动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奉命赴日本的张荫桓、邵友濂路过上海,他们奏报说:&ldo;迨行抵沪上,匿名揭帖,遍布通衢,肆口诋諆,互相传播&rdo;3。以上海为中心的这种群众性的舆论预示着一个资产阶级性的政治运动即将兴起。

正在北京应考的康有为起草了一个反对议和的万言书,邀集各省应考的举人一千多人,准备联合向朝廷呈递。由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这些为求做官而来的人绝大多数是三分钟的慷慨派,也就以为&ldo;成事不说&rdo;,纷纷散去。但康有为的这份万言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内容,如他的学生徐勤所说是:&ldo;请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盖非迁都不能拒和,非变法无以立国也&rdo;。清朝当权派认为非和不可的一个主要理由是,日本将打到京城;康有为则主张,为了下决心打下去就要迁都。类似康有为的这种主张,在官僚集团中也有人提出过,但当权派根本不加考虑。康有为的万言书的内容最主要的特点是&ldo;变法&rdo;。他说,迁都、练兵等等还只是&ldo;权宜应敌之谋&rdo;,而根本的&ldo;立国自强之策&rdo;则是变法。关于怎样实行变法,康有为提到,要准许民办各种机器工业、民办轮船、铁路的运输事业,要鼓励商会。他说:&ldo;商会者何?一人之识未周,不若合众议。一人之力有限,不若合公股。故有大会大公司,国家助之,力量易厚,商务乃可远及四洲&rdo;1。康有为总结他的变法主张说:&ldo;今若百度更新,以二万里之地,四万万之人,二十六万种之物产,力图自强……何至含诟忍耻,割地款于小夷哉?及今为之,犹可补牢。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后欲悔而改作,大势既坏,不可收拾,虽有圣者,无以善其后矣!&rdo;2康有为的这番主张,是从和战问题出发,初步地提出了一个按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国家面貌的纲领,这同仅仅从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出发,并把战败乞和的责任归罪于李鸿章一人的主战论是有明显区别的。

(五)中日战争之三:保卫台湾的斗争

康有为的万言书虽然提到了&ldo;四万万之人&rdo;,但如何把这四万万人中的绝大多数动员起来,他是提不出办法来的。

有几个奉天(辽宁省)举人向朝廷奏告说:对于日本侵略者&ldo;奉天人民无不痛恨,贼(指日本侵略者)虽百计利诱,犹皆私立团防以拒之,若果因势利导,则遍地皆兵,而贼到处掣时&rdo;1。这所谓&ldo;私立团防&rdo;,就是说,不是官办的。在辽东的岫岩东南的桂花岭,&ldo;居民皆习淘煤,俗呼为煤黑,连村数十,自练乡团&rdo;,对于来犯的日本侵略军,&ldo;乡团极力堵御,以抬枪毙贼无算。自十月中旬至下旬,相持甚久&rdo;2。但这种情形并不多。封建统治者在对外打仗时,不可能真正发动民力。第一,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枷锁使人民动员不起来,特别是封建的军队的扰民行为直接阻碍了战区人民的发动。一个奉天府丞这样说:&ldo;兵于贼将至之时,或托言击贼而先逃遁,或扬言贼至而先肆掠,奸人妇女,抢人财物。敌人不曰被贼祸,而曰遭兵劫。离散人心,莫甚于此。&rdo;3第二,封建统治者利用民力的办法是由官方指定的地主绅士办团练,这种办法只是束缚人民的手脚,而不能真正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在中日战争中,辽东和山东的战区,只有个别地方有下层人民群众的自发的斗争。

从马关条约订立后保卫台湾的斗争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下层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反对侵略者的巨大力量,封建统治者中的投降主义者固然只能出卖人民,他们中宣称主战的人也只是空谈,而资产阶级倾向的爱国者也不能同下层人民群众在一起坚持斗争。

台湾在中法战争结束的那一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为一个行省,在这以前是属于福建省的一个道。建省后第一任巡抚是刘铭传,他在台湾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设制了一些军事防务。继任的邵友濂,在中日战争发生后害怕战争波及台湾,设法让朝廷把他调离。于是原任台湾布政司的唐景崧便升任为巡抚。唐景崧在十年前中法战争时,任吏部候补主事,自告奋勇到越南北部同刘永福联系。他主张利用刘永福的兵力,实际上是要把黑旗军这支产生于农民起义的部队纳入清朝统治者的轨道。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由此而在官场上步步上升。刘永福在中日战争开始时,由广东南澳调到台湾,他手下只有两个营,以后在台湾逐渐扩充到八个营。由于他在中法战争中声名很大,这时朝廷里也有人想到他,有过把他调到北方去参加作战的打算,但没有成为事实。唐景崧虽然同他是老相识,但在台湾却极力排挤他,生怕巡抚的位置被他夺去。唐景崧让自己的亲信部队驻守台湾北部比较富庶的地区,而要刘永福以帮办台湾军务的官衔驻守台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