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别后,柳奉年不久进京参加科考,殿试一场,论治安平策实务,点二甲进士,入兵部,任会同馆副使。
后因陈《将兵条陈方略十疏》为朝廷所重,调升职方清吏司主事。不久,巴拜之乱起,由兵部举荐,前往平叛。
柳奉年单人匹马,径自来到总督行辕拜谒魏学臣,道:“兵部职方司主事柳奉年参见大人。”
魏学臣高坐堂上问话:“一个小小主事,来我军营做什么?”
柳奉年:“接兵部令,前来平叛。”
魏学臣一笑:“平叛?朝廷给了你多少兵呐?”
柳奉年:“下官一个人来的。”
一旁几个将军也忍不住一笑,魏学臣呵笑一声:“总不能把我衙门的兵拨给你吧!”
柳奉年:“兵部的急递,可是要十五日集齐三万军马,前往讨逆。”
魏学臣道:“几镇的总兵不调兵给我,我有什么法子。”
柳奉年愤然道:“大人身为总督,节制一省兵马,他们岂敢违抗军令?”
“榆木脑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魏学臣训道。
柳奉年辩道:“可末将听说户部已经拨了三十万两用作军需,大人怎说粮草未到?”
一旁参将应答:“柳主事看来是不晓军务,三十万两银子,不够我军一月之费,前方御敌若深入敌后,粮草短缺,我军当如何自救啊?”
柳奉年听过这将军一言,问道:“不知将军如何称呼?”
魏学臣介绍道:“这是张允张参将。”
柳奉年道:“张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但叛军先锋军距我方不过二百里,不日便到我军营下。叛军不到十日,连下十余城,诸城亡陷,数十万百姓惨遭荼毒,大人再不发兵,必然饿殍遍地,流民四窜。流民一起,支离时局,若再乱中添乱,岂不更难收场。”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莫说百姓,我军将士哪个不是马革裹尸,九死一生。没有粮草,军心不稳,如何作战呐。些许百姓,死了就死了,天纵鞑子起不义之兵,天之罪也。”张允见柳奉年只顾百姓是否深受苦难,却从未想过军士血洒疆场又是所为何来,故而有些激动道。
柳奉年哼道:“大人,百姓何辜啊!尔食尔禄,俱是民脂民膏,取之百姓,出之太仓,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张允一脸铁青,冷冷道:“到底是个书生!”
柳奉年闻言,胸中怒火陡起,激朗道:“书生又如何?下官虽科甲出身,提笔捉刀,从不让人!大人岂不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此乃书生之奋勇也!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此乃书生之豪志也!驱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此乃书生之节烈也!书生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知节义千秋,荣辱与共。总兵谭大人跟部堂既有乡谊,又属同僚。谭大人力战不敌,部堂何以带兵南遁。将不可将,兵不成兵,家国有急而不救,百姓罹难而无视,大人何敢妄论书生?”
魏学臣见二人吵嚷起来,又还牵涉到他,呵斥道:“放肆!小小主事妄谈军国大事。两榜科名,庶叨天恩,不思为民疏困,为君分忧,战事在即,竟来扰我军心。来啊,此人狂悖,忤逆犯上,拖出去,责二十军棍。”
正当左右上前拖人,另一将军制止道:“部堂不可,柳大人熟读兵法,是兵部举荐来的。”
兵部确有不少文书发来,均说近日会有增援,但又未详具细要。
魏学臣听这一提醒,突然想起桌上的一封信来,打开看了一眼,又瞧了瞧柳奉年,态度缓和道:“李侍郎所说的,《将兵十略》可是你所陈?”
柳奉年回禀:“正是下官所陈。”
魏学臣又把信拿过,看着道:“李大人说此《将兵十略》,是‘极兵法之壶奥,尽战阵之根荄’,对你评价颇高啊。我且问你,如你第一略,谋略中所言,‘法曰:谋为上者,次伐交,次伐兵,次攻城。两军相争,上以道胜,次以威胜,次以力胜。善谋者,不逞以甲胄之坚,器械之利,士卒之众。’此一句何解?”
柳奉年回道:“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下官以为,两军相争,两将相持,静者胜,乱者败,变者胜,守者败。一挫其气,再挫其勇,再挫其锐,再挫其军,夺其气为上也。古今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往不胜。谋为第一略,正是因善谋者,善辨虚实也。”
read3();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