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陈布雷女儿陈琏的下场 > 第100章(第1页)

第100章(第1页)

先生早岁入同盟会为会员,革命大义,不只习闻之且亦力行之,故其认识国民革命为最深,近年未著党籍,然未尝一日不以中国国民党之荣枯盛衰,引为自身之休戚,尝谓今日之吾辈责任,在保障中华民国,因之,即不可不尊重中国国民党,欲恢复中国独立尊严与求得中国自由平等,宜全国协力,国民不能对党冷淡,而党则必须自重。其论释三民主义,见之文字谈论者,谓民族主义之中心在春秋大义,在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传统精神,在不受侵略亦不侵略兼并,其手段为国防。民权主义之中心在造成中国的彻底民治,其途径为尊重不违国家利益之言论自由,使人人对国事具有负责之自觉,在战时则应绝对尊重国家纪律,而其手段为教育。民生主义之中心在使民众普遍有生活,而在战时应使人人乐意过平均刻苦之生活,其手段则为经济建设。此皆能把握三民主义之最高义谛,同盟会时代之意气与血液,民元以后革命党人之艰危奋斗,贯注于先生之脑筋而凝集为真诚笃实之思想,又前瞻世局,一秉爱国公识而努力,以求国民革命之成功,洵非涂饰门面者可比。先生尝语余&ldo;民国元年我曾一度事中山先生为总统府秘书,引为毕生之殊荣,十载艰难,何幸乃有继承,中山先生志事之全国领袖,国民党员如何可以不尽力。&rdo;此言真足令人感彻心脾也。

先生自民国二十四五年后,对余之交谊由文字气谊进而为道义之切磋,半年以来,过从谈论尤密切,其论世界局势,论敌情,论战局,论一般政治者,或不必殚述。而其在此次病作以前之两段谈话,宜追纪之以告于同志与青年。

其论国事前途者:谓&ldo;千言万语必须巩固国家基础,他事有可商,此义无疑问。中国前途决定有希望,但同时不是无危险。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与道义上负有保障民国之责任,亦有权要求人民以服从战时政令,以巩固国家基础,然负责所以求成功,此为最要义。一切政治经济与国防上之缺点,必须勇于改正,地方利病,人民痛苦,必须敏于发觉,勤于救济。负公务责任者,其身伤欺其责任本同于党员,应自知为公仆,不能再泄沓因循,不能忽略此大义。中山先生之国民革命,原是要国民大家负责,所以实行民治是天经地义之事,但不断改善实际,尤应放在实行民治之口号之先,今日大家应负责不可自己有责不负而卸责于他人,党内之党员如此,党外之国民亦如此。譬如作战,部队位置有前后而任务无分别,同船一命,今日之事,此一语尽之矣,而尤要者为提倡风节善导青年。&rdo;

陈布雷痛悼张季鸾(3)

其论提倡风节善导青年者,谓&ldo;今日士流之风气最可注意,而青年训练宜使有定向。今日青年真有极可爱者,但青年界现象亦有极可忧者,青年只要有热情,有才气,有志趣,则幼稚急躁并不足为患,惟浮薄放荡,冷酷颓废,不知自重,流于自私,此而不予挽救,则无异国家百年生命之自残,因前者不过是浮面病象,而后者乃是难治之痼疾,凡标新立异,激越以鸣高,其实皆出于贪竞自私,无以自立,故无以自守而自重。国民教育应教做人,教立志,要使民族少年成为有建国医国共同意志之国民,必须期待每个人有刚健不屈的人格,如

此则国家利益所在,即天职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国之前途,乃有真实继起负荷者。中国本来有教导做人的极好标准,余以为即在《礼记》之《儒行》篇,有人或以此篇为汉儒伪托,要知即令汉儒所为,但其所提倡刚健特立之儒行,实为我民族二千年前固有精神,中国欲成为世界第一等国家,此必须特别提倡。&rdo;先生告余此语时,目炯炯而语音特沉着响朗,如有千万俊伟青年环立其前。越日而《大公报》有&ldo;论政治教育&rdo;之一文,特别标揭&ldo;儒行&rdo;,此当为先生最后呕心杰作之一。青年之景仰先生者,不可不重检四月二十六日之《大公报》社评与儒行本文而一读之也。

季鸾先生所给予我之印象太深,嘉言大多,凡他友所已道,兹均略之,谨述其有系于国家民族与教化之大者,泫然书之,而犹不能尽。呜呼!善人逝矣,其精神不死,其立言乘教之苦心。永远不死,奕奕光辉,如在左右,邦人诸友,吾党同志,必有以慰先生九泉之望也。

悼文中,陈布雷对张虽无国民党党籍,但服从蒋介石的评价大体是符合事实的,解放后也有人称张&ldo;亲蒋&rdo;、&ldo;媚蒋&rdo;,&ldo;《大公报》对蒋介石是小骂大帮忙&rdo;等等,但是无可否认,张季鸾是爱国的,对重大事件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例如1936年的&ldo;七君子&rdo;事件,因为1919年,张在上海《中华新报》任总编辑时,与沈钧儒共事过(沈是主笔),两人私交甚笃。陈布雷在日记中对沈钧儒多有诟病,那是他的立场所至。据说庐山谈话会中,叶楚伧想让沈钧儒等俱悔过再由杜月笙保释,送到庐山开会,以掩饰当初逮捕七君子并未做错。当时陈布雷、张季鸾都在场,蒋介石说&ldo;不要这样麻烦了&rdo;,叶楚伧却说:&ldo;钧座放心,沈钧儒已同意这样安排,&rdo;蒋指示&ldo;一定要在开会前把他们送来,&rdo;谁知沈钧儒等不买账,写了一篇&ldo;答辩状&rdo;,当时报上不敢发表沈等&ldo;答辩状,&rdo;张季鸾当然经陈布雷默许,在《大公报》上发表了沈等的&ldo;答辩状&rdo;,1937年7月31日沈等七君子无条件出狱,被接至南京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张季鸾特地在中央饭店门口迎接。陈布雷虽未直接与沈等接触,但他是默认张季鸾这样做的。西安事变,陈布雷通过张季鸾的《大公报》,连续发表社论,指张学良&ldo;叛国&rdo;,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回京,被软禁起来,张季鸾认为张学良悔过&ldo;是真诚的,&rdo;这一点陈布雷也有相同看法,但他不敢明说,1937年6月初,张季鸾去庐山参加谈话会,张季鸾还向蒋力谏放张,蒋介石不表态,张季鸾激动地说&ldo;千军易得,一将难求&rdo;。1937年7月19日,蒋介石召集在庐山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达成改组工农红军为国军共同抗日意见,召见了张季鸾,陈布雷也在场,蒋只告知张一个字&ldo;打&rdo;,张就逢人便说:&ldo;《大公报》方针已定,我刚才见了委员长,他表示抗战决心已定,一个字‐‐打!&rdo;《大公报》就全力宣传抗战,陈布雷其力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