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而分之的点心铺子,在本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讨论。叶音取的点心铺名字——欢喜来。
沈寅灵活应变,收买了几个人在茶楼里大肆抨击“欢喜来”这种模式不好,然后再让人进行一一反驳。抨击者败而走,吸引足了众人的好奇心。
王氏那家铺子自然也改了名,她看着头顶【欢喜来】三个字,下意识就笑了。
欢喜欢喜,可不得欢喜吗。
虽然不能再做她熟悉的豆糕,但是新的制作点心模式,让她和几个小子都轻松许多,王氏也就看开了。
顾澈提笔为【欢喜来】写就独有的小曲,要想把一样物什打造出去,怎么能没有洗脑小调呢。
一夜之间,【欢喜来】的小调流传大街小巷。很多人还没买过欢喜来的点心,但他们已经会唱这首小调了。
而城里加上王氏那家铺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了一家【欢喜来】。点心不错的味道,油脂饱腹解馋,适宜的价格,再加上许多人被好奇心引来,【欢喜来】开业没多久,生意便蒸蒸日上,加上回头客,每日说客似云来也不为过。
一般的酥类点心,因为成本,手艺原因,价格都较高,但叶音和顾澈现在走的是规模化,降低了成本,是以点心价格也比同类型便宜两成。
普通百姓永远是占比最多的,他们嘴巴没有那么刁,不追究精益求精,只要点心真材实料,味道再比同类点心好,他们就愿意咬咬牙掏钱买几个尝尝味儿。如果价格合理,他们当然愿意,也能够长期消费。
文家书斋。
文大郎带着顾澈在内室清点账目,不一会儿便又搁下笔。
顾澈:“公子有烦心事?”
文大郎叹气:“阿九,你说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开小店呢。”
别说他了,本地其他富商也没想过能这么搞。
巴掌大的铺面能干什么?
小家子气。
富人们根本看不上眼。更别说拿这巴掌地来做生意了。
如今脸被打的啪啪疼。
文大郎起身,在书案前来回踱步:“阿九,我派人去买过欢喜来的点心,就是很寻常的荷花酥,根本不出奇,而且我仔细品尝后,发现荷花酥的点心皮口感不够酥,馅儿也有点儿腻。”
顾澈:“……”
顾澈瞥了文大郎一眼,心道你怀着极高期待以至挑刺的心态去尝,当然哪哪儿不满意。
“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文大郎嘀嘀咕咕:“它凭什么生意那么好。”
忽然,他猛地驻足:“难道是!”
顾澈抬眸。
文大郎看向顾澈:“是名字的原因对不对。”
顾澈:“……”
文大郎:“欢喜来,欢喜来,确实是个好名字。”
古往今来,从不缺跟风者。
众人见【欢喜来】做起来了,于是便有了“喜乐来”“好运来”等等。
这还算要点脸的,有些直接照搬【欢喜来】的名字,铺面点心,铺面风格,一时间普通客人晕头转向。
但模仿者的本质是赚钱,同样的点心,对方去除铺面租子,点心师傅,再跟【欢喜来】同样的价格,基本没有多少利润。除非他们提高价格,但这样等同把客人往【欢喜来】赶。
城里不知多少人家晚上没熄灯,辗转难眠。
叶音没把这些事放心上,早预料的结果,不惊讶。
她开始教邵和他们认字习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