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靖宇深知,这位皇帝是一心狠手辣的主,他千万不能得罪,否则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的,被卖了还要帮助这位皇帝数钱。在历史上,这位南宋的开国之君,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赵构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ldo;泥马渡康王&rdo;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连这种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石靖宇在赵构面前,不过是一只小虾米罢了,他当然是捡好听的说。
赵构少即醉心书道,陆游曾说:&ldo;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rdo;
他曾自谓:&ldo;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rdo;
赵构整理收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他认为:&ldo;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rdo;
他善学兰亭序),便赠之与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ldo;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rdo;
这种以权贵的好恶而人为左右书体盛衰,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但宋高宗对南宋书坛的贡献还是不能抹杀的。著有《翰墨志》一卷,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石靖宇认为,赵构对南宋的唯一贡献,就是遗留下一些文化遗产,供靠研究古文化遗产混饭吃的人,有事情可做。
他看着赵构心道:&ldo;中国历史朝代那么多才子,文学、书画大家层出不穷,根本就不用这个小白留下什么文化遗产。其实这小白,头脑并不弱智,可惜都用错地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出生的时候,脑袋先着的地。&rdo;
高宗赵构,生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五月二十一日,为徽宗第九子。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赵构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惟独赵构成了漏网之鱼,&ldo;中兴之主&rdo;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靖康二年,时年二十一岁的赵构登基,重建赵宋政权。
但是,高宗这个&ldo;中兴之主&rdo;实在是有名无实,父兄被掳的奇耻大辱,都无法激起他对金人的仇恨,他的&ldo;恐金症&rdo;不可救药。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抗金战场上的胜负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在金人面前极尽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丑态。历史安排了一个谈&ldo;金&rdo;色变的君主,来承担抗金御侮的使命,无论如何是难有成就的。
赵构听了石靖宇的话,心里舒服了很多,谁都喜欢带高帽,尤其是在石靖宇不知道他是皇帝的情况下,给他带了一顶高帽,就比那些朝廷大臣们的阿谀奉承,更有说服力。
&ldo;石家世代忠良,为国分忧,石公子岂能例外。我闻石公子,文武双全,惊采绝艳,沦落于市井商家,岂不是埋没了大才。难免有人会说,当今圣上识人不明。&rdo;
石靖宇脸上露出愤慨的表情:&ldo;谁敢这么说,想当今圣上,高瞻远瞩,睿智多谋,方能临机决断,在河北抗击金兵,未被金人掳去。后天命所归,方能位登九五,定都此地。圣上知人善任,方有今日扬州之繁华兴盛。想朝中,人才济济,车载斗量,石某不过边域小民罢了。&rdo;
这一番话,说的赵构心中大是舒畅,颇为把石靖宇引为知己的感觉。他本是兴之所至,心血来潮的主,只想享受扬州繁华安定,不管金人肆虐。
赵构看着石靖宇义愤填膺的表情,信以为真,心道:&ldo;朕不好容易坐了几天皇帝,可恨李纲和宗泽两个不识时务的家伙,几次三番逼迫朕回开封。还涕泪横流,让我抗金,迎二帝还朝。他们如果回来,朕何以处之?不知道这个石靖宇,对此有什么想法。&rdo;
想到这里,赵构叹息一声:&ldo;石公子见地果然不凡,非那些鼠目寸光之辈可比。李纲和宗泽,几次三番,欲请当今回开封主持大局,迎二帝归来,未知公子有何高见?&rdo;
石靖宇如何会不知道赵构心里的想法,南宋那点历史,都在他脑子里面装着,便非如此,以他的头脑也明白赵构的想法。心中暗道:&ldo;嘿嘿,二帝还朝,你小儿的皇帝位置,就坐不稳了。自古以来,为了争权夺位,老子杀儿子,儿子杀老子,兄弟相残的事情,哪个朝代也不缺少。可怜李纲和宗泽,虽然忠心耿耿,却是不明白赵构的想法。我顺着这小子说话,他当然认为我说的对。这里皇帝最大,得罪了赵构小儿,于我却是没有什么好处。什么都可以干,没有好处的事情,不可以干!&rdo;
想到这里,石靖宇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ldo;兄台,本来此等朝廷大事,我一草民是没有说话余地的。难得和兄台一见如故,小弟就畅所欲言了。李纲、宗泽之辈,军事上是不错的,可惜目光短浅,对时局不明。&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