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张学良传林兆明播讲 > 第65章(第1页)

第65章(第1页)

然而,这一回张学良又过于乐观了。由于东北军长途跋涉,在陕西人地生疏,与群众关系也很淡漠,不打鬼子,却跑到陕西打红军,老百姓不喜欢,因而消息不灵,满眼漆黑,处处被动。而红军呢,人数虽少,却与群众关系密切,所施政令又深得民心,所以处处受到欢迎;他们消息灵通,如鱼得水,处处光明。以致尽管东北军不论在兵力或装备上都优于红军,却屡战屡败,一筹莫展。1935年9月,在陕北甘泉的劳山一战,东北军一一○师被红军歼灭,师长何立中被打死。10月,东北军一○七师又在甘泉的榆林桥与红军交战,该师一个团被消灭,团长高福源被俘。这两仗,使张学良大为震惊,他那时是怀着不安和苦恼的情绪离开西安去南京参加国民党的&ldo;五全大会&rdo;的。临走前,他曾嘱咐部下,不要轻举妄动,不能再前进。可是他到南京不久,就得到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一○九师又被全歼、并活捉师长牛元峰的消息。

接二连三的惨败,使张学良大为震怒,也甚不安。那时,他和杨虎城都正在南京参加国民党&ldo;五大&rdo;,看到张学良心情不好,杨虎城劝他不要过于伤感,出路总是会有的。张颇感动,他们的关系也更密切了。

不过,对于董英斌(东北军军长)部牛元峰师的被歼,张学良仍然感到愤懑:&ldo;前已有令在开会期间不许行动,因何违令?急欲飞返查办此事,乃匆匆告知我(即此段回忆录的作者,时任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随行,并未询问气象状态,即自南京起飞,一路在云雾之中,盲目飞行,飞机又无定向设备,按时间与距离计算约达河南平原之时乃猛降低飞,才找到平汉铁路。飞机离地不过二百公尺,沿平汉路北飞找到黄河,再沿黄河西飞,过孟津以后,河曲山高,云重谷狭,不能辨别前景,危险万分,最后才找到洛阳降落。是日大雨不止,翌日改乘火车返陕。查得牛师失败原因,乃董军因缺粮而请示总部今后行动方针,总部的指示仅说明该军迟早是要东进的。董军长误解电意,又因鄜州(今富县)粮食较丰,遂贸然令牛师东进。张将军对参谋长晏道刚、军长董英斌大加斥责。&rdo;5

严厉地训斥部下也好,怨天尤人、冥思苦想地寻求对策也好,这在那时实际是不可能收到什么显著效果的。严峻的现实促使张学良不得不考虑:今后怎么办?东北军向何处去?

鉴于东北军的失败和极为不利的处境,人们也许会说,东北军不是很有名气的军队吗?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被红军消灭的刚好是原本就很差劲的军队吧,不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实际不然,这全是东北军中比较精锐的部队。问题很明显,这主要还不是军队战斗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打得对不对的问题。说起来左一个&ldo;安内&rdo;,右一个&ldo;安内&rdo;,似乎振振有词,实际是人民反对,师出无名,哪能不败?也正因为经受了这些严重的挫折,才使张学良终于认识到,与红军作战不仅很难取胜,也是没有出路的,如果象这样不停地&ldo;剿&rdo;下去,红军消灭不了,而东北军的这点老本反而会被折腾光的,还谈何抗日,谈何收复东北呢?使他尤为气愤的是,他的这些损失,南京&ldo;中央&rdo;不仅不予补充,反而削减了一一○师番号,减发东北军军饷,实得军饷只有国民党中央军的七成。而他关于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抚恤两位阵亡师长家属每家十万元的提议,也遭拒绝。他们公然冷落他,给他穿小鞋,甚至连一句抚慰的话也没有。所有这一切,不能不使张学良感到屈辱和愤怒。从另方面看,红军与东北军的关系也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许多被释放回来的官兵,成为红军和统一战线政策的义务宣传者。许多过去关于共产党和红军的谣言,也都不攻自破了。原来的仇视和疑惧心理逐渐消失,一种钦佩和懊悔之情却油然而生,以致常常出现两军对垒,将不打,兵不战的和平共处的景象。张学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怀着访问老朋友、探索新道路的心情,利用到南京开会之机,于会后匆匆赶到上海,对杜重远作了拜访、作了长谈的。

杜重远是吉林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沈阳从事陶瓷业机械化方面的工作,曾任沈阳市商务会副会长,是东北工商界知名人物,也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实业家。&ldo;九&iddot;一八&rdo;事变后,他南下到了上海,当了进步刊物《新生周刊》的主编。他思想进步,主张抗日,是个爱国主义者,也是民主主义者。他那时,工作原本是顺利的,后因该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闲话皇帝》的文章,竟被打了闷棍,刊物被封,人也被关到监狱里去了。

杜先生真的犯了什么法或做错了什么事吗?实际并没有,那他为什么竟被判了刑呢?原来,在他编的刊物上登载的《闲话皇帝》犯了忌。其实,那文章是明明白白,并没有要去攻击谁的,它只不过提到天皇是个生物学家(事实如此),按照宪法,天皇无实权,所以闲得很,常以搜集动植物标本,作为日常工作等,这无一字歪曲,也无一字不敬,是讲的实际情况。可日本人却不高兴了,通过他们在上海的日文报纸,大加笔伐,硬说是&ldo;侮辱天皇&rdo;,并由日本政府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严重抗议。国府对日本一向迁就,看到抗议,就害怕了,竟由上海地方法院对杜重远提出公诉,判了他一年零两个月的徒刑。当时,他正在上海某监狱服刑。不过,由于引起了舆论界的强烈反对,全国各地都声援杜重远先生,当局虽然不肯改变他们的决定,但对杜先生的看管不得不有所放松。他于是被转移到一所疗养院治病,通讯、会客,一般是不限制的。在友人的帮助下,他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书籍,更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也就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间,他和高崇民曾联名给张学良写信,劝他联共抗日,勿再迟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