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想得很晚才沉沉睡去,早春寒冷的夜晚里,躺在床上睡不着的不仅是罗剑,沧州城里的侯方域也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今天晚上侯老太爷又把侯方域喊去痛骂了一顿,按说李香君和孩子已经跑了那么久,何况现在战云密布,满清朝廷也顾不上让他把嫡孙送到京城当人质了,老太爷应该不会发火才对,但老太爷就是指着侯方域的鼻子狠狠骂了他一顿,让侯方域觉得在这么多下人面前真是颜面尽失。
尽管沧州已经乱成一锅粥,但因为把谭泰巴结得好,谭泰给侯方域一家人住的院子派了一队士兵守着,这让侯家的日子在混乱的沧州城里依然显得颇为平静。
但知府衙门现在却完全瘫痪了,除了几个同知、通判还呆在家里,府里的师爷和各房吏员们早就跑得不知去向。不过侯方域知道,府衙即便不瘫痪,他现在也无事可干,尽管谭泰对战争的预期极其悲观,但准备安心过几天舒坦日子的他把沧州的所有权力都收了去,在他看来,大权在握也算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吧。
侯老太爷今天大骂侯方域的起因很简单,因为侯方域今天没有到府衙去值守,也就是说侯方域今天没去上班。
侯方域本来心志是颇为坚定的,当初在扬州出现那么多的新鲜东西对他一心“向上”的心思影响都是极小,现在尽管形势不利,但侯方域并没有对满清朝廷失去信心。在他看来,如此礼贤下士的朝廷不会这么快就完的。
侯方域对满清朝廷有信心还来源于对南京政府的没信心,他总认为大都督罗剑在扬州和南京实行的那一套完全有悖于常理,最让侯方域受不了的是扬州政府里上下尊卑不分。
谁都想不到,当初让侯方域下定决心离扬州去寻找“光明未来”的竟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
那天早上侯方域如同往常一样到大都督府报到,到了大都督门口时,罗剑的卫队长赵全跟他开了一个玩笑,问他昨天跟李香君团聚的滋味如何。尽管侯方域当时讪笑着应付了过去,但心里却象吃了苍蝇一般难受。
前几天赵全不过还是个卑贱的士卒,如今竟敢跟他这个大都督的秘书开这种无聊的玩笑,可见扬州的尊卑不分、纲常倒悬到了何种地步。
南京政府的治下百姓们的生活都好了起来。这个侯方域当然也知道,但百姓们能不能吃饱肚子又跟我侯方域何干?侯方域要的是荣华富贵,光耀门楣。
正因为在扬州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侯方域这才痛下决心,不顾李香君的苦苦相劝。坚辞而离扬州。
满清朝廷的重开科举给了侯方域莫大的希望,他觉得机会来了,以自己的才华,在满清朝廷里出人头地是可以想见得到的。
终不负自己十年苦读,自己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进士,更是破天荒以进士之身直接当一府之父母官,侯方域觉得自己当知府的这段日子真是人生中最得意之时,只可惜那个扬州的大都督太不给面子,本想沧州离扬州那么远,他们就是要打过来恐怕也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没想到这才二三年沧州就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国防军连战连胜的消息侯方域早就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但他始终认为以满清朝廷之锐意进取,总有一天会战胜那些不讲纲常的人。
这种观念在侯方域的心底根深蒂固,也许是抛不开高中皇榜的荣耀,也许是大老爷当得久了,反正侯方域是决心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满清朝廷效忠到底了。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让侯方域心神不宁,连上班都不愿意去了的只是一封书信。
书信是远在杭州的冒襄写来的,冒襄在南京参加了行政学院的学习之后,在史可法和袁继咸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杭州市长,如今杭州的各项建设弄得有声有色,冒襄干得是热火朝天。
终于有那么一天,冒襄忙里偷闲。想起了当初跟自己几人一起被人们称为“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这位如今还在满清那儿当着知府,做着自己的官老爷。
冒襄决定写封信劝劝侯方域,如果能劝得浪子回头,也算不枉被大家一起被并列为“四公子”。
这就是这封书信的由来,原由倒是极为简单。
侯方域知道市长这个称谓。南京的报纸能找得到的他都看过,他当然知道市长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一市之长,是为一城市的最高长官,不过侯方域对冒襄担任的这个市长颇有些不屑一顾。
这样的城市之长官当起来真没意思,薪水虽然不少,报纸上都是公布了的。侯方域仔细分析过南京政府官员的管理制度,他觉得冒襄除了这点薪水,什么外快都不可能有了,哪象自己当个知府,朝廷发的那点俸禄只够打牙祭的。
冒襄的信里并没有跟侯方域谈论薪水的问题,也没有从民族大义上来劝他。信里只把杭州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他说了,也把百姓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的事实在信里讲了。冒襄在信里希望侯方域能够主动回到南京政府这边来,以他的才名和他当初当过大都督秘书的经历,南京政府自是不会太为难他。
冒襄不知道的是,信里说的这些都不能打动侯方域,而书信最后一段廖廖几句话才是让侯方域心神不宁的关键。
冒襄书信的最后说的是满清朝廷已经快成昔日黄花,侯方域再为满清卖命不仅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骂名,自己也落不到好下场。
这个问题当然最严重,满清朝廷都快没有了,自己能够背靠的大树也没了,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哪里还有?
这当然是个大问题,侯方域也知道自己到了该抉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