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集绝代女皇
屠刀举起,势难归鞘。
武则天既迫李元嘉、李灵夔、李撰自杀,复流放李元轨于黔州,途中亦死。又杀江都王李绪,后又诛杀亲党数百家。
由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子孙所幼者皆都流放岭南边远之地。
殿中监裴承先乃是故相裴寂之孙,因坐罪与琅邪王通谋,亦被处死,诛戮于市。
又有左肃政大夫、同平章事骞味道,素不礼敬殿中侍御史周矩,屡言其不能了事,甚为轻视。适逢有密告骞味道勾结诸王谋反者,武则天敕命周矩鞠按其罪。
周矩便戏谓骞味道曰:公常责周矩不能了事,今日便为公了之。
骞味道大骇,暗自悲吁:风水轮转,不料今日竟落在此贼手中!
乃与其子骞辞玉皆都伏诛。
其后不久,又杀辰州别驾汝南王李炜、连州别驾鄱阳公李諲等宗室十二人,尽徙其家属于边州。又杀李諲岳父天官侍郎蓝田邓玄挺,谓曰知反不告,故予同诛。
明堂既成,僧怀义以功拜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垂拱五年,正月初一日,乙卯朔。
武则天大飨合祭于万象神宫,己服衮冕,腰插大圭,手执镇圭以为初献,皇帝为亚献,太子为终献。先诣昊天上帝,次高祖、太宗、高宗,再次魏国先王,再次五方帝座。
献飨已毕,太后升御则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昌。
丁巳日,太后驾御明堂,接受群臣朝贺。来日布政于明堂,颁九条政令以训诲百官;复次日再御明堂,大飨群臣,赐宴文武。
二月丁酉,追尊先父魏忠孝王武士彟为周忠孝太皇,先妣杨氏曰忠孝太后;以文水先陵曰章德陵,咸阳陵曰明义陵,又设置崇先府官员。戊戌日,追尊先祖鲁公曰太原靖王,北平王曰赵肃恭王,金城王曰魏义康王,太原王曰周安成王。
时有浪穹州蛮酋傍时昔等,共计二十五个部落,先前依附吐蕃,至是来降唐朝;武则天便以傍时昔为浪穹州刺史,并令统率其众。
画外音:自七世纪初至中叶五十年间,有乌蛮族不断移入洱海地区,形成六个乌蛮政权,即是所谓“六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浪穹诏乃为其中之一。傍时昔既受唐朝刺史之封,便为此后“南诏”形成奠基张本。
五月十八日己巳,武则天以僧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率二十万大军北讨突厥。临行时叮嘱,不必真打实战,只要能生还长安,但可叙战功,以塞朝中群臣之口。
怀义心领神会,便引二十万之众西行数千里之遥,便似公费旅游。行至紫河,幸而不见胡虏,便就单于台上勒马写生,刻石纪功而还。
武则天亲率众臣接至玄武门外,怀义由此更加骄横。
诸王当时起兵反武,此后皆遭清算。
贝州刺史纪王李慎不预其谋,亦被连坐系狱,槛车徙流巴州,更姓虺氏,行及蒲州而卒。生有八男,以徐州刺史东平王李续为长,其后相继被诛,家属皆被流徙岭南。
更有一女,乃为东光县主楚媛,下嫁司议郎裴仲将,夫妻间相敬如宾。及闻父亲李慎凶信突至,李楚媛号恸终日,呕血数升;守丧期满,不御膏沐者将近二十年。
徐敬业败亡之后,其弟徐敬真被流配绣州,此后寻机逃归,将要投奔突厥。经过洛阳,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资助路费遣之。
未料徐敬真逃至定州,便为关吏所获,供出弓嗣业、张嗣明二人为助。
弓嗣业闻说徐敬真被获,知道不能免难,于是自缢而死。张嗣明与徐敬真入狱,便多攀引海内知识故旧,胡云彼等皆有异图,希图能够免死。
于是朝野之士,为其二人所连引坐死者甚众。
张嗣明又诬攀内史张光辅,说其征讨豫州之日,曾私论图谶、夜观天文,阴怀两端。于是张光辅与徐敬真、张嗣明一同被诛,籍没家产,家属流放岭南。
当初张光辅诬告狄仁杰对朝廷不逊,至今己为他人所诬,果报恁快!
张嗣明临死,又胡言攀扯,说秋官尚书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洛阳令魏元忠皆与徐敬业通谋。
武则天也不细问,即命将四人处死。临刑之际,忽又派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传声赦免,改为配流岭南。
赦免之声方达于市,当刑者皆都喜跃欢呼,宛转舞蹈不已;惟有魏元忠安坐自如,一动不动。监斩之吏以为其耳背,没有听清赦令,便提醒使其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