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床弩钢材的强度,姑娘不必担心。”
“有司空的锻钢法,钢材强度不是问题。”
“莫说是六十人之力,就是百人之力,也承受得住。”
“只是……合六十人之力,才能拉开床弩,未免有些过于耗费人力了。”
“如此算来,十架床弩岂不是就要至少六百人操作?”
“再者,提高射程的同时,势必会极大增加床弩的重量。”
“床弩本就笨重,移动极其困难。”
“如此一来,岂不是机动性更差了?”
黄月英连连点头。
看得出来,蒲元是懂武器制造的。
对方所说的,也正是她所担心的。
徐然笑道:“先回答机动性的问题。”
“将床弩造在战车之上,不就规避了机动性差的问题了吗?”
这个思路来源于后世的火箭炮的启发。
黄月英和蒲团同时眼前一亮。
“妙啊!”
徐然继续道:
“我有一个办法,可大量节省人力。”
“你们听说过动滑轮吗?”
见两人一脸懵逼,徐然只好边说便画,向两人介绍了动滑轮省力杠杆的原理。
蒲元听得似懂非懂。
黄月英时而皱眉,时而面露喜色。
隐约地她觉得徐然的方法可行,但似乎又有些不太确定。
“倘若徐司空所说可行,那么射程至少可以提高到六百步!”
徐然摆了摆手道:
“不能一味地提高射程,还要考虑连发的速度和操作的便捷性。”
“至于是四百步、五百步、还是六百步,需要月英你来实验。”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创敌人,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准确度的问题。”
“你可以在床弩上装一个瞄准器。”
“瞄准器就是用来测距……”
徐然娓娓道来,尽量使用这个时代能听懂的语言。
黄月英瞪着乌溜溜的大眼,脸上仿佛写满了:竟然还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