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虾仁穿越大宋王朝 > 第34章(第1页)

第34章(第1页)

有学者指出,北宋时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九所载《墓表》中就已引用了《辨奸论》全文。而《墓表》中&ldo;其命相制&rdo;四字&ldo;显有鲁鱼之讹&rdo;,因为它与上下文不合。一是时间不合,上下文内容都是载嘉祐元年之事,二是所引&ldo;其命相制&rdo;词开头语,与现存王安石命相制词显然不同。苏轼的《谢书》见《东坡集》卷二十九。此文集是苏轼亲手编定,在苏东坡生前就已行于世。所以认为《辨奸论》首见于《邵氏闻见录》是说不通的。

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也旁征博引,详加考证地断定《辨奸论》是伪作。最早记载苏洵作此文的方勺《泊宅编》谓,嘉祐元年某天,欧阳修在翰苑请客,宴罢客去,独苏洵少留。洵问欧公:&ldo;刚才囚首丧面者何人?&rdo;公答:&ldo;就是王安石,你不闻他的大名吗?&rdo;洵说:&ldo;我看此人若得志立朝,异时必乱天下,明主亦为其诳惑。欧公为何与他交友?&rdo;苏洵退而作《辨奸论》行于世。当时安石方作馆职,而苏洵犹布衣。蔡上翔辨说:士大夫一起吃饭,居然终席不交一言。饭后才问主人,同坐者为谁?既不交一言,应为首次见面,退而作《辨奸》,对此人能追索既往,又逆推将来,怎么会知道得如此之详?对刚认识的人,怎么会攻击其丑恶到如此极端的程度呢?

现代学者也有认为,王安石刚到京任职,苏洵与其接触不多,怎么会一见面就咬定王安石是坏人,并预见到若干年后天下将&ldo;被其祸&rdo;呢?王安石当时已名重天下,苏洵为什么会一反众议,一眼就看出王安石是&ldo;大奸臣&rdo;呢?

有学者指出,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中说:&ldo;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论》一篇。&rdo;安石母死于嘉祐八年(1063),《辨奸论》即作于这一年。而文中的基本观点,苏洵早在嘉祐元年以前就已雏形,且向欧阳修表露过。如张方平也记:&ldo;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lso;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rso;&rdo;这正是后来写《辨奸论》所要阐述的主要看法。人们在交往中,主人请客同桌吃饭,其中有某人不熟,主人又忘了介绍,散席后才向主人打听,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没有什么不合情理之处。

再比较一下苏氏父子与王安石这一时期的有关著述,我们也可发现两者的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矛盾也由此进一步加深。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书》中认为,天下&ldo;患在不知法度&rdo;,&ldo;患在治财无道耳&rdo;。而苏洵《上皇帝书》却说:&ldo;法不足以制天下&rdo;,同时&ldo;赋敛之不轻,民之不聊生&rdo;,而财政拮据是&ldo;费出之无节&rdo;造成的。苏洵上书,名震京师,而王安石&ldo;独不嘉之&rdo;。其他作诗相诋之类事,不一而足,可见其交恶,由来已久。到嘉祐六年,王安石与苏轼兄弟之矛盾也露出端倪,如苏轼应制科试所作的《进策》,就有明显反驳王安石观点的一些看法。所以王安石对苏轼兄弟的文章也大为不满,曾对人说:苏轼的制策&ldo;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rdo;(邵博《闻见后录》)。特别是对苏辙,因其极言治政之得失,得罪了某些权贵,把苏辙置于&ldo;下等&rdo;,任他为商州军事推官。而王安石作为知制诰,甚至不肯撰词,结果苏辙未能赴任。可见,在嘉祐末年,苏洵作《辨奸论》之际,苏、王交恶几乎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同时,苏洵写《辨奸论》也并非&ldo;一反众议&rdo;,当时对王安石称颂有加者不少,其名声确实颇盛,然而抱反感的士大夫也有一些。如张方平就不满意王安石凡事&ldo;皆欲纷更&rdo;。鲜于侁也曾对人说:&ldo;是人若用,必坏乱天下。&rdo;李师中说得更清楚:&ldo;今鄞县王安石者,眼多白,甚似王敦,他日乱天下,必斯人也。&rdo;(俱见《宋史》本传)这和苏洵的观点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且还要早于《辨奸论》若干年。

蔡上翔还说:&ldo;《辨奸》为一人私书,初传于世,亦诡秘莫测。&rdo;现代学者也有认为,苏洵既然肯定王安石一旦立朝执政,必为天下之大患,那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看法公之于同道,以期防患于未然,而偏偏秘而不宣,待自己死后许多年,王安石变法已成事实,才由别人将该文传布出来呢?所以其流传情况也相当可疑。

有学者指出,从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有关此文的流传经过记载考察,《辨奸论》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写出后密献张方平,而不以示欧阳修,知道的人不多。此时苏洵地位低下,王安石名声日隆,两者无法抗衡,所以是处在&ldo;秘而不宣&rdo;的状况。二是元丰至北宋末年,张方平将它载入《墓表》,同意苏洵的预言。此时王安石虽然罢相,但神宗、哲宗、徽宗都支持新法,而苏轼兄弟都因反对变法而接连被入狱、贬谪,甚至远流岭南,朝廷禁毁三苏文集,处境相当艰难,基本上没有机会张扬《辨奸论》。三是南宋初年,当时舆论倾向多把北宋之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苏氏父子得到表彰,这时《辨奸论》才可能得到广泛流传。所以说该文的流传情况合情合理,并不&ldo;诡秘莫测&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