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没有,我没有说。&rdo;断箭摇头道,&ldo;这等重大的事,我当然不敢随便乱说。&rdo;
李雄赞赏地看了他一眼,&ldo;不错,你很聪明。至于那件事,你即使不说,我也知道你会被昭玄公逼出来,不过你不要担心,我不会怪你。那天晚上我不让你说,只是想让昭玄公知道,我李家还不想和那件事扯上关系。&rdo;
断箭暗暗松了一口气。自己还要在敦煌待下去,若想好好活着,最好是取得这位镇将的信任,因此什么也没隐瞒,该说的都说了,看样子这决定没错,这位镇将似乎对自己并没什么恶感,这是个好兆头。
&ldo;你不要休息了。&rdo;李雄站起来,拍了拍断箭的肩膀,&ldo;我带你进关,去见武泉公。&rdo;
断箭心里突然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既喜悦也又几分好奇,其中还夹杂着一丝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也有,有一段时间很厉害,总是莫明其妙的悲伤,心情总是很郁闷,自己也说不上什么原因。现在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出现了,而且还非常强烈。
&ldo;你是不是累了?&rdo;李雄看到他神情有些恍惚,关心地问道,&ldo;要不要吃点东西?&rdo;
&ldo;不,不……&rdo;断箭连连摇手,&ldo;我没事,走吧。&rdo;
=
李雄示意亲卫们留在院门之外,然后带着断箭走了进去。
断箭的呼吸有些急促,距离房门越近,心跳越是厉害,他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李雄感到他很紧张,忽然停了下来,&ldo;你不舒服吗?&rdo;
断箭尴尬地笑笑,&ldo;好象有一点……&rdo;
李雄微微一笑,&ldo;我小时候经常和鸿烈(李丹的字)打架,有一次把他的头打破了,父亲说,鸿烈如果破了相,他弟弟可能就找不到他了,下次记住打他的屁股,不要打他的头。我很好奇,就追问父亲,鸿烈还有弟弟吗?父亲笑着摇摇头,没有说什么。&rdo;
断箭笑了起来。嘉玮公对我真不错,看到我紧张,竟然和我聊起了他小时候的事。
&ldo;鸿烈是我大伯的幼子,我婶母对他非常溺爱,听说我把他的头打破了,婶母非常生气,把我饿了一天,然后又把我送到大哥戍守的边关,半年都没让我回家。&rdo;李雄一边走,一边说道,&ldo;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至今记忆犹新。&rdo;
&ldo;嘉玮公,你的婶母对你不好吗?&rdo;断箭想起李雄是汝南公李标的义子,下意识地认为李雄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ldo;小时候我也这样认为。&rdo;李雄笑道,&ldo;长大了,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八个人中,婶母对我最好。她看我桀骜不驯,又不爱读书,所以才找个借口,把我送到边关,让我吃吃苦,改改性子。没有婶母,也就没有我李雄的今天。&rdo;
李雄站在门边,回头看看断箭,感慨地说道:&ldo;婶母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rdo;
房门忽然拉开。
=
=
注释:
=
柱国:这是正九命的勋官。
勋官是为酬劳军功而建立的名号,有柱国、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等九命十八级。在北魏、西魏时期,它又叫军号。勋官制度创设于北周,本是用来奖励立功将士的,后渐及朝官而成为制度。授予勋官者,只有品阶,没有实职。
在西魏&ldo;九命&rdo;体制中,军号序列实现了与官阶的一致化,同时散官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首尾完备的序列。
散官亦称阶官,授予此官者有品级,没有实职。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
官员有实际职务者,叫职事官。
西魏、北周的这种改革,标志着此期的文官等级制,已从汉代禄秩的以&ldo;职位分类&rdo;为主转型到以&ldo;品位分类&rdo;为主,并构成了唐代职事官与文武散阶并立互补体制的先声。这一变迁,与北魏后期流行的军号与散官的&ldo;双授&rdo;惯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ldo;双授&rdo;造成了文散官的滥授,进而使散官向阶官演变;并使军号序列得以&ldo;拉动&rdo;着文散官走向&ldo;本阶化&rdo;和序列化。
=
北周的勋官与散官一般也有&ldo;双授&rdo;的惯例。
比如九命的骠骑大将军,同时可以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九命的车骑大将军则可以授予仪同三司(散骑常侍)。等等。
比如,《周书》卷四五《儒林乐逊传》中乐逊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这个车骑将军是正八命的勋官,左光禄大夫则是正八名的散官,两者同时授予的时候,品级必须一致。
=
永嘉之乱(西晋。公元311年):
西晋&ldo;八王之乱&rdo;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率军乘虚流窜,蹂躏大河南北。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叛晋,自称汉王,上尊汉高祖与昭烈帝。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於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立,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时怀帝以荀晞讨东海王越,越病死,王衍率兵还东海国,为石勒所破,晋军力大削。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杀王公士民三万多人,并掳怀帝北去,史称&ldo;永嘉之乱&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