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一代宗师酱香之父 > 第21章(第1页)

第21章(第1页)

张兴忠行伍出身,一股山东人的豪气,但到地方接管了酒厂之后,工作却非常细心、耐心。他这个厂长,始终把关心职工的生活作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为了留住刚进厂的酒师和工人的人和心,他派人把酒师和工人的家属都接到茅台酒厂来,尽心地安排和照顾。稳定了全厂的人心,调动了酒师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自接管了&ldo;王茅&rdo;&ldo;赖茅&rdo;两家酒坊以后,茅台酒厂由一个车间变成了三个车间。郑应才仍为茅台酒厂的技术大拿,张支云担任了一车间酒师兼工会主席。郑银安担任了二车间的酒师,郑义兴担任了三车间的酒师。

厂子大了,车间多了,但酿酒的设备还是原来&ldo;华茅、赖茅、王茅三家酒坊的旧设备,工人的劳动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所有的生产劳动全都是靠工人们肩挑背驮。烤酒是靠工人们背煤烧天锅、到赤水河中挑水;照明用的是菜油、煤油灯;运粮、运酒是用鸡公车、牛车拉运;下窖和起窖都是靠工人们一背篓一背篓的从三米深的窖池里往上背。一个班工人们要背驮酒糟18万斤。为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多出酒、出好酒,作为工会主席的张支云,按照厂工会的要求,和车间的工友们一起加班加点,辛勤工作在生产一线。

为了改变生产条件,尽快正常投入生产,提高茅台酒的产量,国家又及时拨给了茅台酒厂43000元资金用于购置必需的生产设备和原料,茅台酒厂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由于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仅有设备的能力,1952年就生产出茅台酒75吨,产值6万元,盈利08万元。建厂恢复生产的第一年,就超过三家烧房时的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厂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初具规模的茅台酒厂生产蒸蒸日上。不仅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品质。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全面纳入了国家计划,茅台酒厂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周恩来总理带着茅台酒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周总理回国后风趣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取得外交成功的有&ldo;两台&rdo;,一台是&ldo;茅台&rdo;;一台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茅台酒厂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结束以后,全厂职工都到餐厅参加庆功宴。张兴忠心情非常高兴,端着酒碗先给酒师们敬酒,接着给工人们敬酒。工人们都说张厂长的功劳最大,都要给他敬酒。这下麻烦了,不喝吧,对不住工人们的一片诚意;喝吧,酒量再大也受不了啊!但他还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人必须喝一大碗。抓住第一个敬酒工人的手,先干了一碗,然后等对方也干了一大碗才松手。连喝了三个人后,其他敬酒的人都吓跑了。

就是这一年,茅台酒厂因窖底浸水,影响到茅台酒的质量,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张兴忠压力很大,他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补救,同时购进了一台25千瓦的发电机和一台45马力的煤汽机与一台小麦粉碎机,以解决照明、抽水和粉碎原料的问题。那种用竹筒接水、靠人工从河里挑水、以及用桐油灯照明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建厂初期,茅台酒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文盲。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厂党委根据党中央和贵州省轻工业厅的指示,在加强生产的同时,把扫除文盲作为建厂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提出了&ldo;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扫盲,生产扫盲两不误。&rdo;的口号。

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任务,对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张支云来讲,的确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他在严把一车间酿酒质量的同时,带领工人积极参加了扫盲班的学习。

五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全国各地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蓬勃开展。1955年,中共中央又做出了《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茅台酒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一步深化了全厂的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张支云一丝不苟地贯彻《关于增产节约运动的通知》,教育一线职工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ldo;节约光荣,浪费可耻&rdo;的优良品质。带领一线职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成本,认真实行&ldo;保纲保粮&rdo;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国家节约了一切可以节约的物资和材料。

但是,&ldo;增产节约&rdo;运动从总的形势来看,实际上是茅台酒厂的一次管理灾难。增产节约是&ldo;多快好省&rdo;的先声,也是茅台酒的第一次生存危机。白酒主要成分是酒精,但物耗劳耗都比工业酒精高得多,越是高品质的白酒,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1950年以前,茅台酒一斤成品耗粮(高粱和小麦各半)6斤,比大多数白酒品种的耗粮高出一倍以上。这种产出比,让贵州省的工业管理部门觉得大有增产节约潜力。

50年代中期的之前,体制动员力量十分强大,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无限度加班是普遍现象。茅台酒厂的工人加班也十分踊跃,1955年,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是1949年的186倍。在人均设备占用比2006年低1000倍的情况下,1955年人均3吨的纪录,比2006年还要高50。老工人说起这一段历史,不无自豪地形容,那个时候,一斤酒耗的是6斤粮,一斤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