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o;事件集中精锐部队于华东方面,主动向淞沪之敌猛攻,迫诱日军大本营自东北基地、日本本土以及华北原主作战方面相继增援淞沪
,其侵华之作战线遂形成沿长江自东向西。
&ldo;此一战略指导,获得了下列战略效果:
&ldo;第一,日军仅能压迫中国沿通往
大后方之补给线撤退,无法迫其决战,因而日军&lso;速决战略&rso;被否定。
&ldo;第二,使中国军不仅能确保其补给线之安全,且获得
充裕时间,将东南地区之人力与物力迁移于大后方,从事整备建设,因而为后来的转移攻势奠定基础。
&ldo;第三,使日军补给线
延长,且无法发挥其海上优势,增大其作战困难。&rdo;
历史证明,这些构想是比较切实的,在实施中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11月15日】
九国公约会议宣言,虽语气软弱,仍不足为虑;其后,共同行动必能实现也。
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九国公
约会议决定于11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
10月16日,比利时政府向包括中日两当事国在内的最初签订公约的九国和后来
相继参加的19国,以及未参加签约的德国与苏联两国发出邀请书。
10月27日,日本经内阁会议决定不参加九国公约会议。并发
表&ldo;关于中日两国纷争他国没有干涉的权利&rdo;的声明,其大意如下:
&ldo;国际联盟根据中国片面虚伪报告,通过了支援中国政策
的决议。此次受到邀请的九国公约参加国,当然要受国联决议的约束;是则日本既或参与会议,也难期有公正妥当的结果。包括有和
东亚毫无利害关系的国家在内之此一会议,会徒然刺激中日两国的民心,反而使事态益趋纠纷。&rdo;
日本的同伙德国也宣布不参
加会议。
11月3日,九国公约会议开幕。
会议一开始,美国代表戴维斯发表演说:&ldo;中日两国的冲突倘越发扩大,则世
界和平将大受危害。美国政府考虑应由参加各国共同努力,觅至适当方法,以维持远东和平。&rdo;英、法、苏代表相继表示赞成美国代
表的见解。只有日、德的另一个同伙意大利,在会上充当日本代言人的角色,他袒护日本说:&ldo;没有日本出席的九国公约会议,纵使
作了维持和平的协议,但也不能顺利进行。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是只有邀请中日两国直接交涉。&rdo;
九国公约会议开幕后,决
议再度向日本发出邀请书,日本的回答是&ldo;没有再度考虑的余地&rdo;,拒绝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