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史怀义打马过来,沉声问道:&ldo;刘武周,怎么回事?&rdo;
当下,刘武周绘声绘色,添油加醋的将事情说了一遍。谁知道史怀义听罢,非但没有责怪李元霸,反而质问道:&ldo;学生要向我献策,你为什么拦着?&rdo;
刘武周干咳两声,颇为不悦:&ldo;卑职是想,他们刚入讲武堂,应该谦虚谨慎,低调做人,不该如此……&rdo;
&ldo;人人都低调,人人都圆滑,遇到事都往后缩,军队怎么带?仗怎么打?&rdo;史怀义连续发问,刘武周被问得无言以对。心中暗想,这几个小子里不是有你的亲戚吧?怎么一直偏袒他们?上次群殴事件,这几个小王八蛋屁事没有,我那学生差点给打废了,如果不是自己极力周旋,说不定还要背个处分。
见他不说话,史怀义不再追问,转向李元霸道:&ldo;唐公自有对策,执行命令吧。&rdo;言毕,调转马头正当离开,想了想,回头补了一句:&ldo;活学活用,很好。&rdo;
隋大业十一年,已臣服于中原的东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叛乱四起,国力急剧削弱之际叛变,率精锐骑兵四万余人南下入侵,直逼军事重镇马邑。此次事件,被视为东突厥重新崛起的标志。
此时的马邑城内,郡兵不满三千,连突厥兵力十分之一都不到。且恰巧巡视边防的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唐公李渊,并马邑讲武堂大小官员,学员近两百人身陷城外,情势危急。
城楼之上,隋军将士严阵以待,弓弩手引箭待发。但目睹城下遍布山野的敌军,既便是这些敢战之士,也心惊胆战。
一行人疾步奔上城楼,为首一个年近六旬,须发花白,全身披挂,手按宝剑,神色极为凝重。此人便是大隋老将,马邑太守王仁恭。当他领着马邑一班官员奔上城楼,向下眺望时,也不禁神色为之一变。
养虎不成终为患,北夷终究还是成气候了。先帝还在时,突厥人尚且畏惧几分,当今天子不施仁政,残暴害民,突厥于北面积蓄实力,终于尾大不掉了。
&ldo;敌军忽至,我毫无防备,兵力悬殊如此之大,如之奈何?&rdo;他这话似在自语。但话音方落,一人靠上前来。身长七尺有余,仪表魁伟,双目如炬,约四十岁上下,目视突厥大军良久,说道:&ldo;北夷此番进兵马邑,非为入寇而来。&rdo;
敌人四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他居然说对方不是为了入侵而来,这人不是有病就是对军事一窍不通。
但王仁恭听了这话,竟然频频点头,言道:&ldo;话虽如此,然敌犯我疆境,我负守土安之责,岂能无动于衷?&rdo;
&ldo;府君,唐公与讲武堂官员学员均身陷城外,我军极为被动,不如静观其变。&rdo;那人沉声说道。
正说话间,背后响起争吵之声,王仁恭对那人施以眼色,后者会意。折身奔下城楼,见城门口有两人正与卫士争吵。其中一人他认识,便是讲武堂教头刘弘基。
&ldo;怎么回事?&rdo;那人上前问道。
&ldo;药师兄!&rdo;刘弘基一见来人,面露喜色。
&ldo;你怎么会在城里?&rdo;那人问道。
刘弘基满面懊悔之色,摇头道:&ldo;今日讲武堂休假半日,下官入城会友,谁料……&rdo;语至此处,他侧开身子,向身后的李世民介绍道:&ldo;二公子,这位便是我经常向你提起的马邑郡丞,李靖,李药师。&rdo;
李世民吃了一惊,急忙问道:&ldo;可是寿光县公韩大将军外甥?&rdo;
他所说的韩大将军,便是当朝名将韩擒虎,人如其名,突厥人畏之如虎,见其军旗,宁肯避走也不愿与之交战。而这个韩擒虎最引以为傲的却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的外甥,曾经摸着外甥的头说&ldo;可以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也只有你了。&rdo;
李靖不知为何,听李世民提起已经去世的舅父,眉头微皱,但还是有礼有节的回答道:&ldo;正是。&rdo;
&ldo;李兄,这位便是唐公李渊二公子,李世民。&rdo;刘弘基又介绍道。
李世民这个名字,在这一带绝对是响亮的,任何人即便不认识他,听到这个名字也该露惊讶之色,可李靖神色不改,只微微拱手:&ldo;久仰,不知二公子这是……&rdo;
&ldo;闻突厥兵至,世民有要事面见王府君。&rdo;李世民神情略显焦急。父亲身陷城外,生死未卜,换成谁也轻松不了。李靖闻言,略一沉吟,即让道路,伸手道:&ldo;请。&rdo;
就在马邑城内众人为营救唐公而心急如焚时,李渊率讲武堂众人已撤至马邑城右面山谷之中,突厥人并未追来。当时天色已暗,却不敢生火,惟恐暴露目标。近两百人,兵不离身,衣不解带,随时准备作战。
天色完全黑下来,史怀义派出岗哨,命令其余人就地休息,保存体力。先前撤退时,走得匆忙,并没有携带食物饮水,好在这些讲武堂学生下午休假大多数都跑进城里打了牙祭。否则一夜饿下来,明天天亮还有没有力气都是未知之数。
&ldo;如今我等身陷险境,手下仅不到两百人马,你有什么想法?&rdo;李渊一边整理着箭筒,一边向史怀义问道。
&ldo;卑职不过是右武卫下一名小小的鹰击郎将,哪敢在唐公面前班门弄斧?&rdo;史怀义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