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春秋大义2001 > 第83章(第1页)

第83章(第1页)

邾和邾娄的关系就稍微奇特一些了——邾和邹总算都是一个单字,可邾娄却是两个字,原委大约是:“娄”字大约是个尾音,读慢了就读成“邾娄”,读快了则就读成“邾”。况且“邾”与“娄”的读音大约非常相近,《孟子·离娄》之“离娄”在《庄子·天地》中作“离朱”,可为一证。738

赵歧《孟子题辞》说孟子的老家邹国本是春秋邾子之国,到孟子时代改称邹国。宋翔凤考证一番,得出结论说:并不存在改名之事——《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已经讲过“曹姓邹、莒”,可见那时候已经有邹国之称了,至于读音,读快了就是邹,读慢了就是邾娄,其实都是一个音。739张宗泰兼考字形,结论也同于宋说。740

这种情况并非特例,比如吴国之吴,据说当地人读成勾吴,741越国之越,当地人读成于越。人名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大禹的父亲鲧,童书业即认为和共工是一个人,读快了就是鲧,读慢了就是共工。742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谈论反切注音,还曾举过几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如,将“不可”合成为“叵”,“何不”合成为“盍”,“之乎”合成为“诸”,都是把两个字、两个音合成为一个字、一个音,743沈括说这大概就是反切注音的源头。

再举一例,《尚书·尧典》里,尧圣人正在为洪水发愁,不知派谁治水才好,各地首领们推荐了鲧,尧感觉鲧这人不大可靠,于是首领们说:“异哉,试可乃已”,意思是:“他不像你说的那么差劲吧!让他试试,不行再说。”——但是,如果从字面直译,“试可乃已”却应该翻译成“让他试试,行的话再说”,意思明显是反的,也不合常理,所以钱大昕就解释说:古人说话快,把“不可”说成“可”。744这个解释大概可以给“反训”提供一些参考。臧琳《经义杂记》罗列了不少例子,说明古人既有语急而合二字为一字的,也有语缓而衍一字为二字的。745

甚至古人取字也有这种情况,汪中《经义知新记》引程易田说:宓子贱,名不齐,合读则为“卑”,与“子贱”正好相配;楚人子玉,名得臣,合读为“敦”,也与字义相配……746

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急言”(读得快)和“缓言”(读得慢)之别,认为这就是反切的雏形。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举过不少例子:《诗经》“八月断壶”的“壶”,顾炎武以为“今人谓之‘胡卢’,《史记·后妃传》作‘瓠卢’,‘瓠卢’正切‘壶’字。”“扶摇谓之猋。”黄侃《尔雅音义》:“猋者扶摇之合声,《说文》作‘飙’。”……其他如“不律”为“笔”,“终葵”为“椎”,“髑髅”为“头”……747

另一种可能是:同一个地名既有单字名,也有双字名,比如“奄”和“商奄”——鲁国的主要地盘本来是属于东夷部落之商奄一族,鲁国的社会底层就有不少是商奄的原住民,而“商奄”也可以单独称“奄”。748

再一种可能是:不同地方的人口音不同,有人读邾,有人读邾娄。据《汉书·艺文志》,《公羊传》的前辈祖师公羊高是齐人,《榖梁传》的祖师榖梁喜(也作榖梁赤、榖梁寘、榖梁淑)749是鲁人,汉人曾把公羊学视为齐学,把榖梁学视为鲁学。清代俞樾还曾议论说孔子是鲁人,他的弟子们也多鲁人,微言大义能流传至今却多赖齐人之力。750在当时学问的传播上,齐、鲁两地虽然毗邻,但口音差异在所难免,所以有人解释“邾娄”即说:“盖齐人语也”。751

如果真是方言落在纸面上,确实会让读者为难。王应麟《困学纪闻》就曾罗列过《公羊传》里出现的齐国方言,又说东汉的大经师郑玄注释“三礼”也多有齐国方言。王应麟继而感慨:方言差异这么大,像《尚书》里那些上古时代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现在的人又怎么可能读得通呢?752753

(三)盟于蔑,地点书写上的微言大义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个“蔑”字和“邾”字有着相似的境况。

这个地名,“三传”分别有两种记载,《左传》记的是“篾”,《公羊传》和《榖梁传》记的是“眜”,这两个字在古代读音相同,所以有人这样写,有人那样写,其实都是指一个地方,如果换到现在,就总得有一个算是别字了。

但“蔑”或“眜”,也许都不对,这里应该叫做姑蔑,是鲁国的一块地方,也就是《左传·定公十二年》和《古本竹书纪年》所记的姑蔑,据考证是在今天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五里之地。

鲁国人怎么会把自己的地名搞错呢?清代学者惠栋认为这是为了避讳——鲁隐公名叫“息姑”,而“姑蔑”的“姑”字犯了忌讳,所以被《春秋》所删。而《古本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不避鲁国之讳,所以把“姑蔑”原名照录。754

清人梁履绳《左通补释》广引诸说,其中详引惠栋,说这里的蔑就是《左传·定公十二年》“败诸姑蔑”的姑蔑,之所以“败诸姑蔑”不再避讳鲁隐公名字里的“姑”字,是因为古人的惯例是“舍故讳新”,也就是说,鲁定公时代的行文会避讳其前一代国君的名字,但前几代国君的名字就不必再避讳了,而鲁定公距离鲁隐公时代已远,便不再避隐公之讳。梁又引宋人程公说《春秋分纪》,说叫姑蔑的地方当时不止一处,一在鲁国一在越地755——考证春秋之地理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比如清人丁寿徵《春秋异地同名考》,在这一处就引顾炎武之说证实春秋有“二姑蔑”,756清人在经学当中发展出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的专门之学,这是清代学风的一大特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