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愁便弯着眼眸冲那郑阿婶甜甜一笑,叫了声:“阿婶。”
果然她笑起来的卖相极佳,叫那妇人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对莫娘子道:“这孩子,长得倒挺喜庆。”又抬头接着刚才的话问道:“你什么时候收的徒弟?怎么之前都没听你提过这个打算?早知道,我就把我那娘家侄女给你送来了。”
莫娘子的眼一闪,伸手握住阿愁的手,一边带着她往楼下走,一边头也不回地对跟在她身后的妇人笑道:“我这是上不得台盘的行当,只怕你那侄女不愿意入这一行呢。”
她这话,不禁叫那跟在她身后的郑阿婶的脚下一顿,然后笑道:“你这个行当怎么了?我瞧着就挺好。便是直到如今,那刺史夫人见到你,可不也要客客气气跟你打着招呼?那可是我们伸着杆子也够不着的人物呢。”
阿愁不禁好奇地抬头看了莫娘子一眼。而莫娘子的眉间则明显地皱了一下,显然她不愿意别人提起这件事的。
“这是谁家的孩子?”楼下那王家阿婆早已经站到了楼梯边上,问着莫娘子道:“她家里送了多少拜师礼给你?”
只从莫娘子蓦然收紧的手劲上,阿愁便知道莫娘子挺烦这些八卦邻居的,于是她装着个孩子的天真模样,摇着莫娘子的手大声道:“师傅,我饿了。我们能再去之前你带我去的那家,吃他家新出炉的包子吗?”
她故意把一句话拖长了说,却是恰好借着她的音量,盖过了王阿婆的那些八卦问题。
莫娘子看看她,眼眸中闪过一丝笑意,便就势假装没注意到王阿婆也在问的她话,借着跟阿愁的对答,冲那王家阿婆和跟在她身后下了楼的郑家阿婶客客气气打了个招呼,便领着阿愁飞快地出了院门。
出得门来,阿愁瞟了一眼身后,然后抬头冲着莫娘子得意一笑。
莫娘子则冲她摇了摇头,唇角处却忍不住跟着提了一提。等走到门里的人听不到的地方,莫娘子才道:“除了我们,那楼上下一共还住了十一户人家,难免会人多嘴杂了些。别人若是问你什么,你只叫他们来问我便是。”又道,“你莫要学着他们,别人家的事跟你无关,莫要胡乱打听。”
“是。”阿愁乖乖地应着。
此时已到了落日时分。许是外出谋生的人们纷纷下了工,坊间那条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明显比阿愁刚来时又多了许多,倒是那些运货的车马少了不少。
阿愁初来时,是莫娘子独自一人走在前面,阿愁跟在后面的。如今第二次出门,许是因为路边行人多了,莫娘子怕阿愁被人冲散,也或者是因为替阿愁洗过澡后,爱干净的莫娘子没了顾忌,或者只是莫娘子终于觉得和阿愁之间有些熟悉了,总之,自出了巷口后,莫娘子便一直拉着阿愁的手。
和之前总有人跟莫娘子打招呼不同,因路上行人多了,且这正是各家忙着做晚饭的时候,倒叫她俩一时没那么显眼了。
虽说自穿来后,阿愁就知道,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是吃着“一日三餐”的,可她明明记得那真正的大唐,似乎应该还是“一日两餐”才对。而要解开这个谜题,除了问人外,阿愁只想到一个途径:书。
所以她一路都在往街边的店铺门招上瞅着。
莫娘子见了,只当她是孩子的好奇,倒也没有阻止她这不够端庄的行径。
直到莫娘子拉着阿愁进了一家估衣铺子,阿愁都不曾在这条街上看到过一家书铺,更没有看到过有什么笔墨铺子——显然,这个坊区里的读书人并不多。
莫娘子于估衣铺子里替阿愁买了一双七成新的鞋后,便带着她又跑了几家衣料铺子,却是没有买那种整的面料,而买了些零头碎脑的布料。回去的路上,莫娘子果然给她和阿愁两人各买了个包子,只说回去再熬一锅粥,便是她俩的晚饭了。
等莫娘子于那铁锅似的暖炉上炖上粥,又将包子架在铁架子上烤着,她便开始教着阿愁用浆糊将那些零头碎脑的布料糊成鞋底,又带着挑剔皱眉道:“你都已经九岁了,怎么连个鞋底都不会糊?”
阿愁倒是挺坦然的,抬头笑道:“没人教。”
顿时,莫娘子不吱声了。
于是阿愁便发现,其实她这养母挺容易心软的。
第二十一章·初来乍到
第二天一早,那巡街的才刚打过五更两点,睡在床上的莫娘子就翻身坐了起来。
亏得阿愁如今已经习惯了早起,忙也跟着从脚踏上坐起身来。
莫娘子见状,只道:“你且再睡会儿,时辰到了我再叫你。”
初来乍到的阿愁可不愿意在莫娘子的眼里落个爱睡懒觉的坏印象,因笑道:“我醒了。”
见她利索地穿了衣裳,莫娘子也就不说什么了。她下了床,点起放在梳妆台上的灯,回过头来时,只见阿愁已经穿好了衣裳,正踮着脚尖在替她叠着被子。莫娘子怔了怔,到底还是什么都没说,只将那盏灯留在梳妆台上,她则转身摸黑出了门。
等阿愁叠好了被褥,推开门,探头去看莫娘子在做什么时,她才发现,原来莫娘子是在门外的走廊上升着炭火。
见她出来,莫娘子冲她招了招手,悄声道:“你来替我,我去打水。”
阿愁眨了眨眼,只呆站着没动。
莫娘子不由一皱眉头,道:“你不会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