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郑芝龙这个名字大家都并不熟悉,但是提到他的儿子,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鼎鼎大名的郑成功。郑芝龙曾经是一名海盗,其实说是海盗,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来,甚至常常劫富济贫,颇有绿林好汉之侠气。
崇祯元年(1628年),工科给事中颜继祖奏折写道:&ldo;海盗郑芝龙,生长于泉,聚徒数万,劫富施贫,民不畏官而畏盗。&rdo;再加上郑芝龙率领着自己的船只部队‐‐十八芝常常会在台湾海峡和明朝福建舰队交火,崇祯帝一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既然郑芝龙是个有能力的&ldo;海盗&rdo;,不如给他一个官职,招安了吧。就这样,郑芝龙走进了庙堂,成为了守卫沿海地区的官员。
和那些明朝舰队相比,郑芝龙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战经验,所以有他防守的地区就如同有了一道铜墙铁壁。公元163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突袭厦门,双方迅速展开交战,很快敌方就败下阵来。自此之后,郑芝龙控制了海路,并且发展成为了拥有三千多艘海洋贸易船只的强大队伍。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说&ldo;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rdo;。李隆生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认为&ldo;整个明代由海外流入的白银可能近3亿两&rdo;。
美国的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凭借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估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各研究结果虽有差别,但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提到明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概念‐‐人们活在专政制度的黑暗之下,其实关于这一点,可以说绝对是个误会!
相对于那些官吏来说,或许会有这样的禁锢存在,但是相对于百姓来说,明朝还算是不错的,因为这个朝代的赋税非常轻,尽管明朝经济强大,但是明朝的政府却并不算有钱,比如宋朝动辄几百万两的岁币,明朝绝对担负不起。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明朝中期,商业税额是三十取一,也就是说商家赚了三十两银子,国家征收税额一两,到了万历年间,税收制度改了,改成二百取三,那些做小生意的小商贩,压根就不需要上税。农业税就更少了,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定的是每亩地收三斗,到了后期,改成了每亩地只收一斗。这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机器,单靠这点税收,怎么能正常运转?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末年,军队因为没有军饷,士兵们情绪低迷,为了求得一点点军费,崇祯皇帝是到处跟人哭穷,当这样一个皇帝容易么。当然,崇祯皇帝也想要增加赋税,可是这与祖训不符,别说内阁的那些阁老们不同意,就是那些官至六品的文官也站出来反对,老百姓们更是不能答应。就这样,一个好好的大明王朝竟然输在了囊中羞涩之中……
第二章同时期的欧洲
1.中世纪的黑暗
明朝,不仅仅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中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最后一个朝代,这种领先不仅仅是在某一个方面,而是全方位的领先。那么为什么在明朝之后,西方国家迅速崛起,它们最初的落后又是因为什么呢?
看待一个朝代,不仅仅要纵向比较,更需要横向比较,我们才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明朝所处的恰好是14世纪到17世纪,也就是中世纪的中期,东方巨龙处于一个上升阶段,迅速腾飞,那么相对应的西方社会则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痛苦和蜕变。
提到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上往往会连带着一个词语‐‐黑暗,而中世纪中期,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
越是黑暗,就更加接近黎明,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规律。盗用一句俗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的反抗或是消极的、或是积极的,这并不仅仅是中国农民的专利,世界上所有活不下去的穷人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欧洲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一下:政权分裂‐‐等级森严的专政制度‐‐战乱不断‐‐神权斗争‐‐瘟疫灾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商业革命‐‐资本主义诞生。再简单点来说,就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而明朝对应的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解体,逐渐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尽管当时的欧洲也是封建社会,但是此封建社会非中国的封建社会。
欧洲的封建社会是在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前前后后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中间,由于王室之间战争不断,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来处理自己国家的政治问题,所以那时候的欧洲的封建社会制度还是很不完善的,根本就无法和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封建社会相比拟。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明显的一条‐‐皇权的高度集中,正所谓&ldo;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rdo;。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一门心思想要完成的,就是解决皇权集中的问题。比如宋太祖赵匡胤&ldo;杯酒释兵权&rdo;,比如明惠帝的削藩,可见那些地方政权对于一个皇帝的威胁有多大,至少是在心理上造成了阴影,不除之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