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首映式的缘故,电影院里人塞得满满的,而且要求对号入座。
小宛碰着人的膝盖一路说着对不起往里走,好容易找到自己的位子,却看到已经有人先到了,只得掏出票来,说:&ldo;对不起,请让一让,这位子是我的。&rdo;
对方是两个年轻人,穿旧式西服,戴金丝边眼镜,很像《人间四月天》里徐志摩的扮相,抬头打量小宛一眼,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沉默地站起来让了座。
张之也奇怪地问:&ldo;小宛,你在跟谁说话?&rdo;
&ldo;那两个人坐了我们的位子。&rdo;
&ldo;谁?谁坐我们位子了?&rdo;
报幕铃防空警笛一样地尖叫起来,灯光倏地灭了。小宛心里嘀咕着,也不知道这用铃声宣布开演是从哪个年代沿习下来的,就不能有温和一点的方式吗?比如放段轻音乐什么的。手机铃声都越来越多样了,电影院的告示铃就怎么不能变一变呢?
昆曲《游园惊梦》的唱腔悠扬地响起,电影开始……
台辞?又是一愣,自己何时竟记住了《倩女离魂》的台辞,却又假戏真做同个陌生小子调起情来?更有甚者,是那年轻人手中居然还擎着个相机在起劲儿地拍。
这一惊,整个人清醒过来,不禁羞得满脸通红,恶人先告状地发嗔:&ldo;记者又怎么样?记者就可以不声不响地偷看人吗?真没礼貌!&rdo;不由分说,将那青年推出门外,&ldo;砰&rdo;地一声关上大门,心里&ldo;突突&rdo;乱跳,又惊又疑,咦,自己怎么突然会唱戏了呢?连台步也无师自通。莫非真是&ldo;读尽唐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rdo;?
隔了一会儿,偷偷向外望一眼,却见那年轻人仍然呆呆地站在雨地里,淋得落汤鸡一样,却不知道躲避。小宛不忍心起来,这才发现那人的伞还在门边搁着,不禁一笑‐‐打开门来,递过去:&ldo;喂,你的伞。&rdo;
年轻人大喜,不肯接伞,却一闪身进了门,赔着笑脸说:&ldo;好大的雨,让我避一下行不行?&rdo;
&ldo;行,怎么不行?不过,你到底是谁呀?干嘛跑到我们剧团来?门房没拦你吗?&rdo;
年轻人取出证件来,再次说:&ldo;我是张之也,这是我的记者证,我是来做采访的。喂,你别只顾着审我呀,你还没有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呢?&rdo;
&ldo;水小宛。&rdo;看到张之也唇角一牵,立即抢着说,&ldo;你可听清了,不是水缸水碗的碗,是宛如游龙的宛。&rdo;
&ldo;水小宛,好名字。&rdo;
&ldo;没你的之乎者也好。&rdo;小宛笑,&ldo;你是记者,来我们剧院采访谁呀?&rdo;
&ldo;赵自和嬷嬷。&rdo;
&ldo;会计嬷嬷?&rdo;小宛大为好奇,&ldo;采访会计嬷嬷干什么?她是英雄还是名人?&rdo;
&ldo;都不是。她是北京城里唯一的自梳女。&rdo;
&ldo;自梳女?什么叫自梳女?&rdo;
&ldo;你是这剧团里的,不知道嬷嬷是自梳女?&rdo;
&ldo;不知道。&rdo;小宛不好意思地笑:&ldo;没人跟我说过。&rdo;
张之也也笑了,对眼前这个俏丽活泼忽嗔忽喜的少女深深着迷。刚才他一进大门,已经听到一阵细若游丝的唱曲声,忍不住循声而来,正看到一个着戏装的妙龄少女在边歌边舞,身段神情,全然不似今人,当时就呆住了,一时间不知今昔何夕,身在何处。及后来被袖子打中脸,又与这少女戏言相对,正觉有趣,女孩忽然变了脸色,将他推出门来,不禁心里怅怅然地若有所失。正失望呢,女孩却又变回颜色言笑晏晏地邀他避雨,更让他觉得难得‐‐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倒已经一波三折地发生了许多故事似地,让他对这少女有种说不出的好奇与感动,只想同她在一起多呆一会儿,多聊两句。见她问起自梳女,便立即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倾盘托出‐‐
&ldo;自梳女是解放前广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种特殊群体。她们多来自穷苦家庭,或者在婚姻路上受了挫折的中下层妇女。为表示终身不嫁,就束起头发,通过某种仪式当众宣布自己做了自梳女。做了自梳女,就不可以有男人打她们的主意了,不然会被世人不耻的。自梳女现象在解放后日渐绝迹,唯有珠三角个别地区还有一小部分自梳女存在,比如肇庆观音堂,在解放前,单这一处就住着几百名自梳女,直到解放后,政府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仍然由她们继续住在堂里,过着吃斋拜佛、自力更生的日子。换言之,做自梳女有几个重要特征:不结婚,吃素,留辫子。&rdo;
小宛仰头想一想,笑起来,这样说,会计嬷嬷还真是一个标准的自梳女。只不过,自己打小儿认识她起,就一直看她拖着根灰白参半的长辫子,也知道她没结过婚,却没想过要问问这是为什么。大抵世事都是这样,对一件不合理的事或一个不正常的人看得久了,也就司空见惯,视为正常,再想不到要问个究竟。若不是张之也提起,她还真不觉得赵嬷嬷有什么奇特之处。
&ldo;但是,嬷嬷只有五十来岁哦,她不可能是在解放前出家的吧?&rdo;
张之也笑:&ldo;自梳女不是尼姑,那也不叫出家。&rdo;
&ldo;反正都差不多。&rdo;
&ldo;差得多了。尼姑是要剃光头的,自梳女可是要保留一根大辫子,而且不用还俗也可以到社会上工作,不必死守在尼姑庵里。&rdo;张之也说,&ldo;来之前,我们已经对赵自和嬷嬷的身世做了一些基本调查,了解到她是一个弃婴,解放初期被一位自梳女婆婆收养,并在观音堂长大,后来就顺理成章地做了自梳女。&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