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内阁坐大,使文臣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这也是有明一代证实了的。
不管怎么说,金英都是内臣,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其实是应该避免的。
臣权和皇权在大多时候是对立的,臣权越强,皇权便会衰弱。
站在皇帝的角度,大多时候,应该做的也是加强皇权。
但是……
这是没有做过皇帝的人的想法。
朱祁钰当了七年的皇帝,又看过大明数百年的兴衰,他心里清楚。
皇权和臣权,只有相对平衡的时候,才是最佳的状态。
他自然清楚,臣权过强,会欺压皇权,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
一则,内阁的设立,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抛开臣权和皇权的关系不谈,内阁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提高了政务处理的平均水平。
说到底,将朝廷所有的政务都寄托在君上一人的身上,是有风险的。
如果君上是明君,自然一切皆好,但是若是昏君或是能力不足,政务的运转就会大受影响。
内阁的大臣,至少是经过千万士子当中筛选出来的,处理朝政的基本能力是足够的。
将朝政寄托于制度,而不是寄托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这一点是对大明的稳定有利的!
除此之外,朱祁钰认真反思了前世自己失败的原因,除了重病和没儿子之外。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政维系于君上一身。
所以他只要一病,三日不曾视朝,政务就堆积如山,朝臣就人心惶惶。
真正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他做皇帝的那几年,励精图治是励精图治了,自己的身体也累垮了。
所以适当的分权,是必要的。
何况事实也证明了,内阁终究不是宰相。
即便是有了票拟之权,也是代行皇权,一个“代”字,便能死死地锁住他们。
有明一代,即便是内阁势大的时候,和皇权的斗争也难以取胜,倒是不必过于忧虑。
至于文臣势大……
朱祁钰也自有他的考虑。
故而他没有多说,只笑了笑,道。
“金公公所虑有理,不过此时特殊时期,我等当同舟共济,不必囿于权术,你自去办便是!”
闻弦歌而知雅意,金英一听,就知道朱祁钰在敷衍他。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倚重的就是文臣,后宫的太后娘娘插不上手,朱祁钰这个郕王又不反对,他就算是心有担忧,也阻止不了,只能拱手称是。
这头两人说这话,外头有两个小内侍走进来,在成敬耳边说了几句,递上了一份锦帛。
成敬听完之后,脸色一阵变化,然后便让两个小内侍退下。
走到朱祁钰的面前,成敬古怪地看了一眼金英,将手中的锦帛递过来,然后低声道。
“王爷,刚刚礼科来报,太后娘娘下了懿旨,册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诏旨礼科已经副署,发去礼部了……”
read3();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