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清朝三十年 > 第100章(第1页)

第100章(第1页)

曹振镛三次担任学政,主持过乡试、会试各4次。据《清史稿&iddot;曹振镛传》,他评举子的文章全看字,看是不是馆阁体。馆阁体字体拘谨,毫无生气。据《清朝野史大观&iddot;曹振镛之误清》,进士中如果谁有个字不合馆阁体,就进不了翰林。判断文章优劣,不看内容,只看字体,多么荒唐!《清史稿&iddot;曹振镛传》说他&ldo;不取淹博才华之士&rdo;,那就得取庸庸碌碌之辈,让这种人管理政事,哪能让国家振兴起来?

曹振镛在朝中钳制人口,堵塞言路。朱克敬《瞑庵杂识》有一段话,大意是说道光初年,曹振镛当政国,很不喜欢后生&ldo;躁妄&rdo;。门生后辈有做御史的,他&ldo;见必戒之曰:&lso;毋多言,毋豪意兴。&rso;由是台谏务缄默守位,寖成风俗矣。&rdo;《清朝野史大观&iddot;曹振镛之误清》上说:道光初年,道光帝为政事弄得很疲倦,苦于章奏不能全阅。曹振镛向道光皇帝献&ldo;计&rdo;:现在天下太平,臣子好危言耸听,指陈朝廷阙失,是想追求声誉。治他们的罪,他们会说拒谏。以后奏章,不用都看,只选一部分有错误的为据,批评他们,他们为陛下圣明震慑,就没人放肆了。道光帝听了他的话。从此可以理解,当时为什么&ldo;万马齐喑究可哀&rdo;!咸丰初年,曾国藩曾上书,痛惜&ldo;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人折言地方之利病。&rdo;

道光时期,一般士大夫麻木愚昧,苟且因循。这种风气也可在曹振镛那里找到根源。罗继祖《枫窗三绿》上载了一个故事:宣宗曾大考翰林和詹事,以左思《咏史》诗&ldo;巢林栖一枝&rdo;命题,好多人不得其解。曹振镛在侧,宣宗问他:&ldo;你知道吗?&rdo;曹振镛明明知道也说不知道。别人问他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不知道,他说:&ldo;知道没什么了不起,不知道也没什么损失,&lso;炫己损人,吾不为也。&rso;&rdo;作者评论道,曹振镛是以文学受知遇,并擢升到宰相地位,在文学方面应起带头作用,怎能装不懂来显示自己有容,有修养?这就是道咸以后缙绅不学无术的根源。

曹振镛的&ldo;有容&rdo;是表面的,有限的,骨子里是妒忌,不惜暗地里陷害他人。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到一件事:有一次道光帝问:&ldo;阮元当督抚已经有三十年了。刚到壮年就升到二品,多快啊!&rdo;曹振镛说:&ldo;这是由于他学问优异。&rdo;道光帝接着问:&ldo;你怎么知道他的学问?&rdo;曹振镛答道:&ldo;他现在担任云贵总督,还天天刻书谈文。&rdo;曹振镛知道道光帝不喜欢大臣这样做,怕废了公事,曹振镛这样一说,目的是想引起道光帝的厌恶情绪。结果不久阮元就内调了。

曹振镛以自己的言行给晚清造成了严重的柔靡世风:官员们学油滑,求圆通,巴结上司,重视小楷,不关心大事。《瞑庵杂识》录有无名子赋《一翦梅》,予以讽刺。

其一云: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其二云: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其三云: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其四云: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也谥文恭。

曹振镛生前被当成股肱之臣,死后被谥&ldo;文正&rdo;。文,道德博闻;正,守道不移。对臣下来说,最美的谥就是&ldo;文正&rdo;了。在清朝历史上被谥&ldo;文正&rdo;的大臣只有8位: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这样的美谥,曹振镛哪里配?有人说曹振镛只能是不文不正。可是这样不文不正的大臣,却荣华终生。

硬骨头

石赞清,字襄臣,贵州人。在天津任知府的数年间,勤于政事,严于律己,吏慑其威,民怀其惠。

咸丰八年(1858),英军侵犯天津,直督跑了,石赞清搬来两个大饔,里面注满水,放在台阶上,说:&ldo;英国佬要是进来威胁我,我跟妻子就死在这里。&rdo;不久,相国桂良与英国议和,英军离开天津。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入天津,总督以下多受辱。英军将卒分驻官廨。但石赞清坚持不离开官署。英国人要他走,他说:&ldo;砍我头可以,但衙门我不让。&rdo;英人听后感到诧异但对他无可奈何。

七月二十九日,英军500人拿着兵器进入他办公的地方,扶他上轿,抬进英国使馆,向他解释说:&ldo;我们并不是为难你。我们抬你进来是由于有兵卒烧我们的船,只好借你来镇镇他们。&rdo;石对他们的要求感到愤怒,不吃饭。好几天,老百姓情绪高昂,说如果石赞清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就要与英国人拼命。英国人害怕,叫石赞清离开使馆。石赞清不答应,说:&ldo;我是怎么个来的,就应当怎么个回去。&rdo;英国人只好再让500人为前导,在八月初三这一天,用轿将石抬回府衙。

买官之后

同治初年山西有个姓夏的商人,虽没读过什么书,却突然动了官兴,出钱买了个官儿,被分发到陕西当县令。有人好心地对他说:&ldo;你初入仕途,不懂什么规矩,最好聘请一个有文化熟悉官场的人做你的参谋,以免被人取笑。&rdo;于是这个姓夏的请了朋友帮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