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毓悟是何人其生平 > 18 第18集导读(第1页)

18 第18集导读(第1页)

《灵峰宗论》最快更新[630kan。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2面,

二、观受是苦

前面的观身不净那个身,它是一个色法。这个“受”呢,所观察这个“受”是一个心所有法,等于是一个心法,有明了性的心法。“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出现一个“受”、感受,这个受可能是苦受,也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不苦不乐的舍受。

我们解释一下,当然我们凡夫是贪爱娑婆,这个贪爱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在受用的时候生起贪爱。前面的色身是所受用,受,它到底去受用谁呢?主要是受用这个正报的果报。当然依报也是,但是依报体毕竟是一个比较疏远的因缘,果报体是正式的受用。所以这个色身是所受用。前面的我们对所受用的境界生起贪爱,那不净观已经对治了,现在我们要更深一层地找出能受用的这个受,我们对于能受用的这个受也应该对治。

我们解释一下,对于能受用的这个受的贪爱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喜欢睡觉的人,打板的时候他愿意再多睡五分钟,其实他不是想要多睡五分钟,他是喜欢多睡五分钟的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受,就是我在这个地方再多睡五分钟,温暖的被窝里面,他有那种乐受,他是喜欢那个乐受,至于睡不睡那是其次。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睡得太多的时候,当乐受消失的时候,我们不想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想睡,我们在乎的是我们跟棉被接触的时候那一份的乐受,我们希望它相续下去。所以前面是对治所受用的色身,这个地方是对治能受用的那个受,这叫观受是苦。用这个苦谛的智慧来对治对于受的爱取,是这个意思。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我们也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个总标,总标六根的缘起。

这个受一定要有根,根境的和合才会产生受,这个根。这个根是怎么来的呢?妄想驱驰,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妄想,《楞严经》说这个叫攀缘心,向六尘的境界去奔驰流动。然后吸揽,就把这个前尘,这个“前尘”指的是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的境界,把它给执持住。“吸揽”就是把它给抓住,执持。然后就变成所谓的所依,这个所依就是六根。唯识学上说,识要依止根才生起了别功能,这个六根是识所依止,所依就是六根。所以我们这个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的受,它是一念的妄想活动去跟境界接触了以后才产生的。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大智慧,说讲“观受是苦”就讲苦的相貌就好,为什么要讲六根的缘起?这个就是圆教修行。圆教修行它一开始就强调自性空,这个是很重要。为什么你的修行你一定要依止你的清净心去发动?就是你知道你所观察的色身或者你这个受都是如梦如幻的,它不是你过去所说的那么的坚固、不可动摇,不是,如梦如幻。你先把这个受的相貌知道它是因缘生、无自性,你自己就很有信心了——原来改变这个受是可能的,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受本身是无自性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它是假借因缘而生的,它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如梦如幻的,调整它是容易的,是这个意思。

那么有这样的一个前方便,我们知道这个“受”的生起是因缘生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调整了,就正式讲苦谛来调整它。苦谛有三种苦:行苦、苦苦、坏苦。

一、行苦: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这个因缘果报,当然业感有快乐的果报、有痛苦的果报,这当中没有一个上帝的主宰者,那是随我们的业力而刹那刹那的变化,生灭迁流。这个行苦就是很微细的了,我们可能刚开始也不是容易观察得出来,总之我们知道有这件事情,知道我们在这个“受”,受的本身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叫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生灭变异就安立作苦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喜欢稳定性的,我们凡夫的心情没有一个人愿意跑过来、跑过去,就是它这样的一种变化性违背涅槃寂静,违背我们凡夫追求安定的本性,所以它也是苦。就是不要说痛苦感受,你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苦,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苦,这叫行苦。

二、苦苦:苦果实堪悲,辛酸难比。

这个是非常粗猛的苦,这个是苦苦。这苦苦我们讲过了,就是我们观察这个三界的苦,先观察现生的苦,现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也可以观察来生的苦,来生的苦就是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各式各样的苦,这个都是辛酸难比,都是非常苦恼的境界。

三、坏苦: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坏苦。就是说我们也可能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了,各式各样的荣耀,你这个人果报体长得也庄严、健康,又有财富、种种美好的眷属,但是你可别忘了,“享尽愁还至”,你这种快乐的境界是可败坏的,随时会破坏的。对望着这种将来要败坏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苦,对望着未来说它也是苦,因为给你不安稳性,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坏,这个坏苦。

结论是: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蕅益大师的结论就是说,我们对于五欲的安乐,这当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去认识:第一个是“尘”,第二个是“劳”。

《瑜珈师地论》讲菩萨地,修菩萨的行,它很强调菩提心,你修行你为什么修行?因为你要成就佛道。那么你为什么会要想去成就佛道,有这样的意乐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点,你要思惟五欲的过患、思惟圣道的功德,就是说你要把这个五欲乐跟圣道乐作一个明确的思惟。

这个事情是这样,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厌恶痛苦、我们追求安乐,这个是一个人的本性。一只狗它也知道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它也知道要找一个房子住,它也知道天气冷了要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就是身为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安乐,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真正的安乐。这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个简别,把五欲乐跟圣道乐作一个简别:

第一个,五欲的乐有“劳”的过失,就是五欲的快乐要假借众多因缘的生起才能够出现。所以说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在受用的过程当中,有种种的劳动、种种的不寂静的现象出现。龙树菩萨也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你在追求五欲的时候那可也不是简单的,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加班。那么得到以后呢,“得时多怖畏”,你心中也是非常的劳动,也是安定不下来,因为你害怕失坏。那么总有一天,因为五欲的境界本身就是劳动性的,它就是变化性的,你根本没办法去掌控它、去琢磨它,总有一天它破坏了,这个时候“失时还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所以五欲的快乐它的相貌是扰动的、不寂静的。

圣道的快乐,那又不同。比如说,我们在佛堂当中拜拜佛,拜佛之后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念念佛,让内心寂静,我们也有快乐的感受,内心的逼迫性消灭了,轻安乐生起了。而跟圣道相应的这样的安乐跟我们去追求五欲的快乐不同,绝对不同。因为五欲的快乐本身,你去观察你内心的相貌,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是扰动性的,而且你扰动当中是带有一种不安的。那么,我们在佛堂中用功,跟法相应的时候,那个寂静乐那是非常安定的、非常充实的、非常寂静的。这个地方有不同,就是劳跟不劳的差别。

第二个更严重就是“尘”,这个尘就是染污意。我们在受用五欲的快乐的时候,这当中夹带着烦恼跟罪业。就是说你这一念心去跟财色名食睡接触的时候,你一定会生起烦恼,而烦恼的活动就带动了罪业,夹带着罪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我们今天在尝这个甜美的食物,虽然这个食物暂时给我们一个甜美的快乐,但是我们把这个毒药吃下去了,对望着未来来说,总有一天毒药发动了,我们就要受大苦恼。换句话说,世间的欲乐我们在受用的时候会造作烦恼、会造作罪业,这个意乐受完了以后,我们就要去一趟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苦。所以它有这个尘,有染污意,这也是一个过失。

那么,我们在佛法的修学得到了清安乐、寂静乐,那是没有烦恼也没有罪业,这个甜美的食物里面没有毒药,只有甘露没有毒药。所以我们在观察五欲乐跟圣道乐,我们可以根据蕅益大师这个指导,就是从两个方向来简别,就是五欲乐它有劳的过失,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在受用的过程当中、在失坏的过程当中让你不寂静、扰动,不寂静。第二个,你在受用的过程当中会有“尘”的过失,会引生你很多的罪业跟烦恼,会让你来生付出痛苦的代价。

所以蕅益大师劝勉我们修行人,你应该要理智地去观察这个五欲有尘劳的过失,“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当然,身为有情都是想要追求安乐,你应该把你这种受,当然这个受的感受它本身没有错,方向调整一下,你过去这个受的方向是在五蕴里面受用,把这个受调整在佛法上去受,大乘的法乐当中、广大的大安乐的境界里面,在法益当中去受,那种受是寂静的、是没有杂染的。就把那个受调整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