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福明蜂蜜 > 第224章(第1页)

第224章(第1页)

云师妹也来到徐诵身边说道:&ldo;师兄,快走!&rdo;

刚刚经历过战斗死在面前,徐诵双眼赤红,说道:&ldo;怎么回事?我们都是在乡间小路上行走,他们怎么可能发现得了?&rdo;

&ldo;师兄,不用想了,刚刚苏玉京说是出去小解,便一直都没回来,这些人,肯定都是她领来的!&rdo;

徐诵咬着牙骂道:&ldo;贱人,贱人!她是怎么把消息传给官军的,我们明明整日都在一起!&rdo;

云师妹叹道:&ldo;师兄不必多想了,现在赶紧脱险才是正事!&rdo;

徐诵他们的武器虽然不行,不过功夫却不是盖的,有一个士兵冒险突进,结果反被徐诵他们杀死,手里的枪也落到了徐诵手里,徐诵他们都是武功有成的高手,眼明手快,几枪之后就已经找到了窍门,这给他们很大的麻烦,好在徐诵的子弹有限,在对射了半夜之后,他们也不得不选择了撤退。

胶东低矮起伏的丘陵,林密径深,徐诵他们在这种密林当中已经逃了大半夜,天已经大亮,而后面的人仍然紧紧咬着他们,徐诵身边也只有他云师妹一人了,除了徐诵不禁骂道:&ldo;这些肯定是直接从北海派过来的!他们这次要非杀我而后甘心啊!&rdo;

北海的老兵都是经过了数年热兵器军事训练的,他们的战斗力自然要比神枢营那些刚刚学会开枪开炮和刺杀的家伙要强得多,在战争当中,这些人的死伤几乎没有,而神枢营却仍然有几百人的伤亡。

徐诵他们边走边退,云师妹突然看到前面一个宽大的河塘,这应该是修筑的蓄水池,云师妹说道:&ldo;师兄,把枪给我!&rdo;

徐诵也不疑有他,随手将枪递给了他,却突然感觉后颈一麻,浑身酸软,云师妹居然对他下手了,徐诵不禁叫道:&ldo;师妹,你做什么!&rdo;

云师妹惨然笑道:&ldo;师兄,师妹日后不能陪你了!

说完便将徐诵的外袍除了下来,披在身上,并且将徐诵扔进水塘边上,在水塘边上正好有一丛野草,而野草下面的的池塘壁却向内凹进去一块,徐诵全身都靠在池壁上,而脑袋正好被那一丛野草盖住,在上面的人根本看不到,若不是可以去找,根本看不到。

云师妹披上外袍,带着长枪便沿池塘向南冲了过去,此时徐诵也明白了自己师妹要做什么了,她分明是想自己引开那些北海士兵,让他有脱险的机会。

徐诵不知道自己师妹的结局如何,只是听到几个人的脚步声从他头上经过,而后远处几声枪响,一切都归于沉寂。原本还壮志满满的徐诵突然间失去了一切,徐诵现在已经没有了什么雄心壮志,而变成了一种恨意,对朱由崧对袁心怡的恨。

第七十一章诸子重兴(中)

&ldo;掉到山涧里面去了?&rdo;朱由崧瞪着眼睛,说道:&ldo;跳山崖、掉山涧这些死法课都不怎么靠谱,那些人跳下去怎么死都死不了,还会学到绝世武功,回来找我报仇,你们下去找了没有,有没有找到尸体?&rdo;

负责追击徐诵他们是北海海军陆战队的大队长张辰,张辰原本自称是浪里白条张顺,不过只是挂着张顺的招牌,现在学着读了几本书,也知道为尊者讳,都已经改了过来,不再动不动就那只祖宗的名字说事,此时他哭丧着脸,说道:&ldo;那山涧崖高水深,而且水流湍急,反正我进去都活不了了,更别说那家伙了,尸体早就不知道被冲到哪里去了!&rdo;

朱由崧笑道:&ldo;那就好,如果这样他还能活着的话,那他的主角光环也太过逆天了,行了,这次记你首功!&rdo;

徐诵虽然除掉了,不过在民间根基极深的白莲教闻香教却不那么容易除掉,实际上邪教原本就是身处底层的农民因为贫困衣食无继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越是贫困越是愚昧,他们的生命力就越强,想要根除邪教,除了要动用剿灭手段之外,想要治本的话,还是保证民生,加强教育。

山东的温饱问题,朱由崧不敢说是解决了,不过总算是饿不死人了,至于这里的工人农民的福利问题,在掌握大权之前,朱由崧还不敢贸然提出来,这些最初的工厂主不同于后世饱受经济危机的资本家,他们更注重眼前的利益,要是让他们平白无故地拿出钱来,给工人搞医疗、搞住房,还不如杀了他们,现在福利好的公司,也就是朱由崧掌握的几个公司而已。

虽然在福利上,表现得跟铁公鸡一样,不过对于朱由崧在济南搞得大学堂,他们却有不同的反应,大学草创,便捐钱捐物,而且还多方延请名师入驻山东大学堂,丝毫不把自己当外人。

而在山东大学堂的图书馆搞出来的时候,他们也纷纷捐赠书籍,很多书籍让朱由崧也大开眼界,山东大学堂图书馆里面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智脑婉儿打印出来的书籍,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数学和历史的大部分学科,当然明朝之后的几百年的历史并没有打印出来,还有一些重要的科技虽然打印出来了,却被封存在地下二层的地下室里。

可以说朱由崧办的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量最广的图书馆,尽管如此,这些人捐出来的这些书籍,仍然弥补了原来书库的一些不足,甚至有很多的孤本都被他们捐了出来。

他们如此热衷的原因之一自然是中国士大夫自古耕读传家的传统,虽然这种传统迟滞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却也让中国人养成了重视教育的传统。&ldo;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rdo;便是这种传统的真实写照,古代人的收入少,这就显得读书费用高昂,很多人家的笔墨纸砚都供应不起,但是仍然有一些只有几亩薄田的人家,甚至为了自己的孩子读书卖田卖地,却当富贵人家佃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